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嘉峪关开始修建关楼。
我看到了一块没有被砌到城楼上的砖——它静静地待在举世闻名的嘉峪关城楼沿上,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它依然那样结实,那样棱角分明。它没有“无材可去补苍天”的遗憾,却在耐心地讲述一个故事!
我眼前浮现出修建城楼的工匠们忙碌的身影——那些汗水在风中变成盐粒,变成嘉峪关外的黄沙!我看到一个消瘦的身影,他走在工地上,认真地到处查看,不时和工匠们讨论着什么,镜头拉近,我认出了这个怀庆府老乡——他是时任肃州兵备副使的李端澄。
当时嘉峪关是这个样子:天苍苍,野茫茫,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要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建造关城,难度可想而知。李端澄负责建造嘉峪关关楼,按说,负责这么艰巨的工程建设是有很多机会捞上那么一把的,至少可以大手大脚地阔上一阵子,如果说因为难度太大,非常耗费材料,没有人会怀疑,因为那时就是在中原建一座官家的酒楼都会有人趁机捞大把的银子。如果想拥有一笔糊涂账,这真是天赐良机。
工程一开始招标,就有个工匠头子私下找到李端澄,悄悄说地:“李大人,在下承包工程经验丰富……”说到这里他还向李端澄挑了挑眉毛,“像那西安府、凉州府的几座大酒楼都是在下建的,如果让我负责施工……”这家伙左右一看,就从袖子里露出一包金子,“好处少不了大人的。”说着就把金子递了过来。从来廉洁自律的李端澄一甩袖子,勃然大怒:“嘉峪关乃天下重镇,如果交给尔等心术不正之人建造,天下必受尔等所害!”还有几个这样的包工头得知李端澄发怒之后,便打消了前来拉拢的念头。
李端澄选了人品与技术都很过硬的工匠易开占负责设计。
“易师傅,工程虽大,也要尽量把预算做得精确一些!不能浪费一砖一瓦!”他对易开占说。
李端澄不仅没有想借工程建设之机捞上一把,还想着如何节约用度。他认真核查工程用款的账目,做到来去清楚,锱铢必较。他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修城即是修心,心不坚定,城必不固也!”
易开占先绘制图样,制出模型,再按比例计算实际用料,精确到哪里需要用多少砖,哪里需要几米长的木料,都清清楚楚。最后,易开占说:“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李端澄问道:“你都算清楚了?”易开占肯定地回答:“一丝一毫都算清楚了!”
旁边有个小吏,他根本不相信易开占能够把这么大的工程提前精确计算到要用几块砖,他在老家修三间房子,最后都剩下一平车砖呢!他觉得李端澄和易开占说的都是疯话。李端澄把材料如数交付给易开占。那个旁听的小吏就利用职务之便,偷偷藏起了一块砖,他倒要看看易开占算得有多么精确。本来想多藏几块,但易开占看得实在太严了,这一块砖还是瞅了好几次机会才掖在衣服里弄走的!
工程最后一天,易开占找到李端澄,说:“大人,不好了,丢了一块砖!”
李端澄出去一看,果然,工程已完成,就差一个砖的小缺口,地上还有最后一铁锨泥浆等着砌砖,李端澄笑着对易开占说:“看来你少算了一块砖啊!”
易开占非常肯定地说:“不会算错的,一定是有人拿走了!”
李端澄让他另找一块差不多的砖砌上了!
然后,他们奇迹般地在城楼下遇到了那块丢失的砖!
“把它放在城楼沿上吧,放到让人够不着却能够看到的地方!”李端澄说。
我看见一个目瞪口呆了很久的人,就是那个藏砖的小吏……
我问那块砖:“你没有被用上,这几百年感到委屈和孤独吗?”
“当我刚被藏起来时,的确感到委屈和孤独,可是当我再次出现,你知道我有多么自豪吗?”那块砖说。
“可是你失去了成为伟大的嘉峪关城楼一部分的机会,你没有被砌到城楼上,成了一块闲砖!”
“不,我不仅是嘉峪关的一部分,还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劳动者的智慧和一个廉洁认真的官员的榜样!”那块砖自豪地说。
作者简介
陈小庆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小小说学会理事,焦作市作家协会理事,2014中国小小说十大新锐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