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医生在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后,往往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来判别“虚实”。一般情况下,被确定为虚证的患者较多。那么,这个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昨日,记者在中医院采访时偶遇急诊科主任张军锋,便顺便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人体各个方面。简单说,就是人体正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衰退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二是后天失调,三是疾病耗损。另外,中医所讲的虚证,还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张军锋解释道。
“那您看看我哪里虚?”记者一边笑着说一边伸出手让张军锋把脉。
把脉之后,张军锋又让记者伸出舌头看了看,说:“从你的脉象和舌苔上看,有点虚火上延的表现,应该是你这段时间晚上没有休息好导致。中医里的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烦热以及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且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气虚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以及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血虚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和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和脉细弱等。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除有气虚的表现外,还有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表现。”
“您介绍的这么清楚,是不是大家可以参照着看看自己属哪种类型的虚?”记者问。张军锋笑着说:“可以参考。但是,中医的辨证可不是这么简单。长期体虚者还常常出现两虚之体,像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为气阴两虚体质,进补时宜采用益气养阴之法,即在进补的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还有就是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体质,进补时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方法。再就是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具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等症状的患者身上,进补时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之法。根据以上这些分类,再结合五脏六腑的状况,虚证还可以细分为肺气虚、心气虚、肾气虚、脾阳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