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第二个世界环境日。当人类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来自大自然的报复与打击时,也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明白环保的重要性。那么,市民该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来保护环境?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建议一: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家庭汽车的普及,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增,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公民应从自身做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尽量乘坐公交车、步行,或者采用非机动车、绿色能源车辆作为出行方式。既能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又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市民王先生说。
“尽管我有私家车,但很多情况下出门我都步行,既可以缓解停车难、堵车,省油费,减少汽车尾气排量,而且还能锻炼身体,是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王先生说。
如今,我市的城市公交、出租车推广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既降低了能源消耗,又减少尾气排放。市民张女士希望政府部门继续支持绿色能源车辆的推广。
建议二:源头杜绝“白色污染”
如今,城乡各地,塑料购物袋、矿泉水瓶、一次性餐具(饭盒、碗筷、水杯)等“白色垃圾”仍随处可见。
虽然“限塑令”下达后,我市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市中心城区的商场、超市已不在为购物者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不少市民在超市购物时,还是选择塑料购物袋。“就是多3、4角钱,身上带个购物袋麻烦,所以就在超市买了。”市民谢先生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农贸市场、街面店铺和临时摊点的个体户等,为销售物品,方便顾客,还是普遍存在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一次性餐具等塑料制品的现象。“市民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用一次性购物袋!”市民李女士说。
建议三: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郊游时我会做一些环保的事情,比如捡垃圾。”市民靳先生说。如今郊游已成为大家放松的一种方式,但是很多人不注意郊游时自己的行为。靳先生呼吁,希望大家能在郊游时自带垃圾袋,将垃圾装进袋子里,不要乱扔。看到垃圾随手捡起。
交警李先生说,路边种植了绿化树木,每隔一段路都设有垃圾桶,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市民素质的提高,迎来更多可喜的变化。例如,在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场所,司机会自觉地不鸣笛,留给周围环境更多鸟鸣虫吟的静谧;纯电动公交车越来越多地行驶在路上,成为我们城市引以为傲的风景。“作为一名普通的交警,我对城市环境的未来充满信心。”李先生说。
幼儿园老师司女士说,她会经常教育孩子们爱护环境、尊重大自然。“每次看到班里的孩子能主动捡起路上的垃圾,我就很欣慰,因为我觉得环保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司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