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最主要的动力就是科技工作者,人是第一要素。近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如何充分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笔者以为,应从“小”做起。
日前,有多家媒体报道,许多科研人员“吐槽”,为报科研经费账几乎被逼成专业会计,耗时更是少则一月,多则数月,而这显然只是科研领域体制机制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其他诸如经费申请、项目立项程序、人事管理、创新奖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烦琐程度可想而知。科研创新贵在一个“新”上,时间成本是一个巨大的隐形成本,今年的创新到明年别人或是别国做出来,或许就一钱不值,甚至形成无效的浪费。没有只争朝夕的工作效率恐怕很难转化成有价值的生产力。因此,这些“小”事不应被忽略,而应引起重视,加以理顺和解决。
另外,常常看到一些非常好的专利产品,因为没有渠道与企业合作,进而无法投放市场,也就无法进入百姓生活,真正体现价值,所以最终永远只是实验室里的展品,不能发挥作用。有人说,这需要研发人员自己去打开市场大门。但隔行如隔山,许多潜心研究领域的人,并不谙市场规则,不善于与企业交往。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成立相应连通科研机构与市场应用之间的机构,为科研机构和研发人员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让他们心无旁骛做自己在行的工作。
最后,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笔者以为,创新人才教育理念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教育时期抓起。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评价体系如不改正,依旧是目前的唯分数论,许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孩子就有可能被冠之以“不走正道”的恶名,从小被扼杀了灵性,更不要谈日后成名成家,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了。
所以,科技创新的理念不应该仅仅贯彻到科研机构、高校大学,更应该贯彻到素质教育的始终,因为“小牛顿们”探究真知的好奇心是科技创新比金子还宝贵的原生动力。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生而就是“千里马”的并不多,这需要伯乐慧眼识丁,后天加以精心培养和引导,给他们驰骋的一方天地,方能终成大器。从而成就“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