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我们迎来了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与当地民众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文化遗产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特征,决定了它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得到更好保护,在公众需求中被更好地传承。
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需要让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更加开放。
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文化遗产确实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却不会“活起来”。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型文化活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传统节日等平台,通过专题展示、实物展览、活态展演等方式,让文化遗产变成与人亲近、有温度和生命力的“教科书”。当公众能积极参与,人人都懂得文化遗产的价值时,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就会随之提升。
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另一个关键是,让那些懂遗产、懂技艺的专家学者与传承人走进社区、走近百姓。
我国目前已有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9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再加上文化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和民间艺人等,这是一个庞大的传承群体。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多为群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的讲解和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能的培训;还应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习场所和基地,并为他们传承的非遗项目提供展演的舞台。只有这样,文化遗产才能生动地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
许多文化遗产之所以濒危,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所以,我们应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挖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为当今社会接受的资源要素,走文化遗产与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的路子,使之转化为可以为公众接受的文化产品,让“老树开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