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监会推出的“以房养老”试点近两年,全国4个试点城市的成效并不乐观。目前,全国反向业务投保人共78人59户,办完所有流程的仅47人38户。为何“以房养老”的数量比较少?业内人士表示,“以房养老”与传统观念有很大的冲突,容易给人“坐吃山空”的感觉。
所谓“以房养老”,就是老人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每月由保险公司支付养老金,老人直至去世都可以一直住在房子里,去世之后归保险公司处置房产。“以房养老”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养老模式,但从我国试点的情况看,却有点水土不服,参与者少得可怜,这与我们当初对“以房养老”的期望值存在巨大落差。
为什么会这样?“以房养老”与传统观念有很大的冲突,这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人更喜欢把房子留给子女,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转变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较长时间。不过,“以房养老”遇冷,并不仅仅是观念问题,现实情况是,有房子特别是有多套房子的老人,往往并不缺钱;那些真正缺钱的老人,要么没房子,要么房子没产权,想“以房养老”也没有办法。所以,“以房养老”充其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换言之,“以房养老”只能作为养老模式的补充。
即使对那些有房子的老人,“以房养老”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因为钱实在太少了。国内推出“以房养老”业务的,暂时只有幸福人寿一家,根据“幸福房来宝”产品的相关条款,一套100万元的房子(这是保险公司的估价,而非市场价),60岁男性投保人每月只能拿到2514元,如果是老太太,则只能拿到2082元。之所以老太太更低,是因为保险公司认为,女性比男性可能活得更长。看看,就这么点钱,还要赌谁活得更长。
那么,保险公司为何这么抠门呢?其实,他们也有苦衷。因为房价是有风险的,谁也不知道几十年后房价会怎么样?还有,70年产权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答案,老人的房子到保险公司手上的时候,很多已经快到期了,假如要补缴土地出让金,又该怎么办?而且,房子是需要维修成本的,质量不好的房子更是难说,突然没了都有可能。房地产火热的时候,再旧的房子都有人要,可等到保险公司将来出手的时候,是不是还那么容易,显然是个未知数。
想想这些,就会明白“以房养老”试点效果不佳,不只是观念问题。所以,若想“以房养老”走向成熟、更接地气,还得交给市场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