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当前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要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从而为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未来发展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新要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每一种价值观念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时代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这样一种“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团结全国人民的有力武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中华民族一样可以创造,而且还要比西方国家高一个层次,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要求。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新期待。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破除中国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十分必要。中国社会期待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引领中国在下一个三十年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社会进步注入活力,在自由、平等、公正的环境下,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这是中国社会未来的美好期待,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三,从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新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实就是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风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个人都要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新的民族精神。爱国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敬业是成就事业的法宝,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友善是对待他人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第一,继承发展了我国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三纲”已失去指导和规范人伦的意义,但“五常”仍需秉承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与含义方面对我国传统价值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内容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丰富了传统价值观中已有的富强、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还倡导民主、平等、文明、自由和法治。在含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提出的价值要求涵盖的领域和范围要远远大于传统社会。
第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重视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们指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与标准,构建了内涵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价值理论体系,不仅塑造着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保障和促进社会生产活动的健康发展,在实践当中实现了个人价值、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完美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思想,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提出了三个维度12个方面的价值目标。
第三,凝练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管从理论演变还是从逻辑关系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与丰富,以非常简洁、整齐的语法结构吸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了细化和分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化在具体的价值理念当中,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概括和充实。
(作者为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