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在怀川大地流传深广,最负盛名的当数沁阳唢呐。
沁阳为古怀庆府府治及河内县衙所在地,唢呐艺术在沁阳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大德年间。史载“元仁宗(公元1307年)与母迁居河内”时,将唢呐艺术带到了河内。公元1606年,乐圣朱载堉吸取民间音乐之精华,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了“三眼管子”,使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更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从此,热情奔放、慷慨激昂的唢呐声,张扬着沁阳劳动人民淳厚豪爽、勤劳朴实的个性,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推动了唢呐艺术在沁阳大地传承发展。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由哨子、气盘、杆、碗构成,杆身有八个发音孔,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极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和演奏内容。唢呐分高、中、低音,吹奏技巧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等二十余种技法。沁阳唢呐音乐特征与沁阳的风土民情、语言发音一脉相通,高亢嘹亮、节奏明快,极具张性,既有北方之粗犷奔放,又兼南方之婉转柔美,国内外名曲、民间小调、戏剧歌曲均能演奏,家畜家禽、飞鸟走兽、风雨雷鸣、汽车摩托、飞机大炮全能模仿,成为最受当地百姓喜爱的民间音乐,也成为民间新婚大喜、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中助兴的主角。
沁阳唢呐流派纷呈。早在明代,朱载堉亲自担当唢呐演奏的领班人,并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各地唢呐班聚会九峰寺,相互学习,尽显才华。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年增多,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影响很大,至今仍然流传着“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女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沁阳唢呐流派众多,各具特色,以沁河为界,影响较大的可分为沁南、沁北两派四大家,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主流。
新中国成立后,沁阳唢呐得到了空前繁荣,演奏技术、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讴歌时代、传承文明的曲目越来越多。目前,沁阳市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演艺人员四百多人,基本上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近年来,沁阳市政府还多次举办唢呐培训班,组建了百人唢呐演奏团,为唢呐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
2006年5月,唢呐艺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本栏目图片文字均由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图① 沁阳唢呐第三代传人之一贺全龙(麻金)和他的弟子们。
图② 唢呐传承人李金海。
图③ 唢呐情牵乡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