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曾是很多人心中农民的形象,现如今,一些农民正在通过学知识、学技术改变传统的务农方式。近日,陕西省20名农民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今年9月,他们将跟其他大学生一样走进校园,接受为期3年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
(据《新京报》)
这20名将步入大学的职业农民,全部来自陕西省富平县,而负责组织他们报名的是该县的农业局。学费都由政府埋单,农民只要付出时间。
这无疑是农民的迫切需要。尽管如今已经走进了“互联网+”时代,但对许多农民来说,传统的务农方式依然没有改变,于是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难以驾驭,因此制约了创新和发展。比如普遍存在的销售难问题,折射出的正是生产与市场的信息不畅,这往往造成价贱伤农,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导致生产上的盲目,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让农民无所适从。创造条件让农民上大学,可以说是最大的也是最实在的惠农。
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年来在农村调研发现,农村土地确权以后,农民对务农、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提高了,有的希望参加职业培训班,进一步学习农业技术、农场管理知识。全国有上亿农民,经过技能提升,会成为中国新人口红利产生的源泉。农民上大学,不仅利于农民致富,是一笔实实在在的红利,从长远看,更是夯实新农村建设乃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有顶层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其中包括有关部门推出的农民上大学措施。实际上,为自己“充电”,尤其对年轻农民来说,是他们长期以来的愿望。但是,学习费用对他们来说,可能依然是一种奢侈的支出。因此,学费由政府埋单,圆了他们的读书梦。值得一提的是,学习与务农两者兼顾的灵活安排,让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学习,在教学培养、课程设置上和一般学生有所区别,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以致用。
知识改变命运。如今的农村,是网络时代的农村,如今的农民,也不应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让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融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他们所用,为他们造福,应是对农民帮助和扶持的根本之计。因此,这样的学习机会,于广大农民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