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阴雨连绵,记者来到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郝同州。龙台村火龙舞200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0日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火龙舞近乎痴迷的郝同州于2007年被定为火龙舞代表性传承人。
郝同州50岁上下,皮肤黝黑,目光炯炯有神,说起火龙舞来滔滔不绝。他说,作为火龙舞的发源地,龙台村先民自古即开展舞龙祈雨的祭祀活动,并逐渐形成了民间舞蹈。该村制作的火龙十分精美,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龙口安有喷火装置,龙尾系有5个铃铛,夜间舞动时火光四溅,铃声悦耳,仿佛把人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因此,每年元宵节,龙台村的火龙舞作为保留节目,都会吸引周围村镇的乡亲们前来观看。
郝同州家世世代代都是舞龙的好手,他7岁就跟着爷爷学习舞龙表演,如今是村里舞龙当之无愧的领头人。
“传承火龙的制作技艺和火龙舞的表演技巧,关键是让火龙舞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每年元宵节,找几个人舞龙,那可不叫传承。只有发动尽可能多的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加入舞龙的行列,火龙舞这个文化遗产才有可能发扬光大。”郝同州说。
为了传承火龙舞,他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培训班,悉心向本村和周边村的返乡年轻人传授火龙舞的表演技巧。他授课十分严格,一定要学员把火龙舞的24个套路演练娴熟才肯罢休。他说:“过去封闭的家族式传承,不利于火龙舞的保护和发展,所以我现在打破狭隘的观念,不管是谁,只要想学舞龙,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
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郝同州深感责任重大。每年焦作市组织传统民俗表演,郝同州必带村里的年轻人到场舞龙。“舞龙表演全国到处都有,但俺村的火龙舞在全国独树一帜。所以,无论参加全省比赛,还是全国表演,俺经常获得特等奖。”郝同州骄傲地说。他还整理了10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详细记录了火龙舞的起源、套路、制作技艺和表演技巧,有力地提高了火龙舞的知名度。
说到火龙舞今后的发展,郝同州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光大。我要让火龙舞火起来,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