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对司马懿情有独钟,尤其在进入中年之后,对司马懿有了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和理解。据初步查阅的文献资料显示,毛泽东的一生至少有十次谈到司马懿。
第一次是在1906年,毛泽东初读《三国演义》时就知道书里有个人名叫司马懿。那时的毛泽东也是从传统文化视角来界定司马懿的。第二次谈论司马懿是十年后。青年毛泽东写信给同学萧子升,就总统黎元洪下令惩办积极策划洪宪帝制祸首的杨度、孙毓筠、顾鳘、夏寿田、朱启钤、周自齐、薛大可等人事,在信中说:“此衮衮诸公,昔日势焰熏灼,炙手可热,而今乃有此下场!夫历史,无用之物也。居数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败盛衰之迹岂少,应如何善择,自立自处?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史而有用,不至于是。故最愚者袁世凯,两八人者则其次也。”当时,他把司马懿和王莽、曹操等都归纳到负面人物圈了。由于南宋理学的影响,司马懿与王莽、曹操等都被民众视为欺寡侮弱的篡位权臣。
后来,毛泽东改变了对司马懿的看法,认为他有智谋、善分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第三次谈论司马懿是在1947年5月,毛泽东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有一天,他接到陈赓、王新亭自晋南战场发来的捷报,称歼敌2万,解放县城25座。他走在山坡上,情不自禁地唱出了《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往西行……”周恩来听到唱词说:“主席,我们面前的司马现在可不是往西行呦!”毛泽东止住了唱,风趣地说:“刘戡?他不配当司马懿!”任弼时在一旁说:“我们面前的司马懿是胡宗南、蒋介石。”毛泽东说:“蒋介石和胡宗南都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面前没有司马懿,只有司马师呦!”毛泽东所说的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虽有权术,但刚愎自用,不及其父多矣。所以,毛泽东后来在与周恩来共同布置淮海战役的战略战术时,又以司马懿为例指出:“不识时务!他杜聿明、邱清泉和李弥,哪里是刘伯承和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上了姜维,被困在铁笼山了!”历史上的司马懿确实有智慧、善分析,他曾建议曹操在攻占汉中后乘胜南取巴蜀,又建议联合孙权攻打关羽。毛泽东第四次谈论司马懿是在谈《三国志·陆逊传》的时候。他一眼便看出陆逊之法也就是司马懿对付孔明之法。毛泽东批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这些故事,除了显示毛泽东宽厚的史学知识积淀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他在博览群书过程中常常闪烁思维的光芒和敏捷丰富的旁征博引能力,这些无疑都给我们以方法论上的启示。毛泽东第五次谈论司马懿是在1958年11月1日。他在与河南温县县委书记李树林谈话时说:温县是司马懿的故乡。他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是魏国重臣。毛泽东第六次谈论司马懿是在l958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河南郑州指着地图对中央办公厅某位干部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温县就是司马懿的故乡。”他第七次谈论司马懿是在1966年3月和一位同志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史说他坏,我看有几手他比曹操高明。”第八次谈论司马懿,毛泽东是在评价《二十四史》时说:“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就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就后悔了。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毛泽东不被感情和俗议所左右,对历史人物评价总是另有见地,总能于人无见识处有见识。毛泽东第九次谈论司马懿是在1967年3月l6日。当时,陈伯达等人向毛泽东请示关于修改《毛选》的某些人名和注释问题。毛泽东说:“现在不要修改,这些人名都不要删改,这些都是历史。没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何以有晋史?”第十次谈论司马懿,是毛泽东晚年与伴读老师芦荻谈《三国志》时讲到司马氏集团对历史所作的贡献。毛泽东说:“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大业,主要就是司马懿那时打下了基础。”毛泽东使用“司马氏”这个概念,显然是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司马懿对中国历史的功劳是巨大的,也是不容抹杀的。
本报记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