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脚步 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毛泽东称赞焦作工人特别能战斗
毛泽东视察人民胜利渠
图片新闻
毛泽东十谈司马懿
毛泽东向韩愈学古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6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泽东向韩愈学古文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从青年到老年,毛泽东始终爱读韩愈的作品。

  毛泽东一生喜欢读书,他对韩愈的痴迷是从青年时代开始的。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国文老师袁仲谦是前清举人,蓄了一大把胡子,对学生非常严格。他要求学生学习写桐城派古文,而韩愈是桐城派最为推崇的作家,就是从那时起,毛泽东开始钻研韩愈的文章。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对这段读书岁月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老师,学生给他起了个‘袁大胡子’的外号。他嘲笑我的文章,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是一个半通不通的人。我不得不改变我的文风,去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的措辞。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由此可见,韩愈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很深的。事实上,毛泽东当年写给黎锦熙、萧子升的信,大都气势沛然、情感炽烈、义理跌宕,很得韩愈笔意。1952年,毛泽东应湖南第一师范历史老师罗元鲲之邀请,为已经逝世20年的袁仲谦撰写了墓碑,表达他对恩师的感激和怀念。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韩愈3岁时失去了父亲,由长兄韩会抚养。他发愤苦读,但时运不济,4次参加科举考试才考中进士。他一生仕途不畅,但才识俱佳,敢于直言。在政治上,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在思想上,他推尊儒学,攘斥佛老,堪称宋明儒学之先驱;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骈俪的文风,提倡散体,主张文以载道,务去陈言,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宋人推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更说他“文起八代之衰”;于诗歌创作领域,他追求雄奇怪异之美,主张以文入诗,开创了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文,是后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毛泽东读韩愈,当然不是如私塾先生教导的那样只知死记硬背,而是一篇一篇地钻研,从词汇、句子、章节到全文。毛泽东凭借注释和词典,领会大意,在此基础上反复默读、朗诵,通过这样持久的努力,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写了大量关于韩愈作品的读书笔记。据湖南第一师范校长周世钊回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的读书笔记《讲堂录》后半部分,便是读韩愈的笔记,涉及韩愈作品《感二鸟赋》等10多篇。在这个读书笔记里,不仅有毛泽东对词句的释义,还有他对文章内容的圈点、眉批。毛泽东对韩愈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对他的作品明辨是非优劣,达到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的目的。

  晚年,毛泽东对韩愈的阅读热情依然不减。1965年8月,他专门找来《韩昌黎全集》阅读,据不完全统计,仅他圈阅的韩诗就有12首,其中手书有3首,分别是《石鼓歌》《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其一)》。

  毛泽东还批注说:“韩愈文集,为李汉编辑得全,欧阳修得之于随县,引以流传,厥功伟哉。”我们从中足见他对韩愈文集编纂和流传情况很熟悉,把韩愈文集得以传世视为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不是对韩愈文章的精熟和偏爱,就不会有这样妥帖的批语。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