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槐树下寄乡愁
梨园不了情
高抬火轿
怀药怀商文化高峰论坛“挤”进豫商大会
我省知名油画家 走进云台山采风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中国传统古村落·修武县平顶窑村
大槐树下寄乡愁
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依山而建的石头房随高就低,在这深山里显得格外静谧。 宁江东 摄
  远眺太行。 翟 艳 摄
  石磨静静地守在小巷尽头。
  翟 艳 摄
 
   

  汽车载着记者一行沿着峰林峡东岸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向西行驶,这条山路一直通往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村落。

  山路两旁植被青翠,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巍峨秀丽,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格外迷人。

  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窑村就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

  别看进村道路崎岖,平顶窑村可是众多摄影家爱来的地方。因为这里能俯瞰峰林峡景区,有古朴的山村民居及令人魂牵梦绕的九寨兵堡,还有那棵枝壮叶茂的千年古槐树。

  在71岁村民王有明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平顶窑村。

  这个村很小,分为上平顶窑村和下平顶窑村,一共不足百户人家。村里的房子大都是由石头堆砌而成,多为平房。村里多古树,尽管天气炎热,记者却感觉到凉气怡人。

  “平顶窑村始建于隋唐时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王有明说。之所以叫平顶窑村,据说是村子里原先有一个天然的窑洞,一般窑洞的顶部是弧形的,而这个窑洞顶部却是平坦的,平顶窑村的村名由此而来。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一不小心你会发觉已走到人家的屋顶之上。

  王有明说,村子里最老的房子距今有160多年了。平顶窑村的民居结构为四梁八柱,房子内部框架搭好后再用石头盖墙,传统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较高宅子的地基往往比较低宅子的房顶还高,形成了村民们出门就踩在邻居家房顶上的奇特现象。

  不知不觉,记者一行已走到村中央的一棵枝干遒劲的古槐树前。王有明说,这棵古槐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已有千年的树龄,人称“千年国槐”。村民们对古槐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古槐树干上缠绕了红色的丝带,树枝上挂了几盏红灯笼,用来祈福。逢年过节,村民都要焚香礼拜,以表达对它的敬畏和礼赞。

  沿着一条小路蜿蜒而上,穿过路边的杂草和荆棘,就到山顶了,这里就是著名九寨关中的一座兵堡。

  王有明说,九寨关,位于平顶窑的崇山峻岭上,因有九座兵堡,扼守豫晋通道,故而得名九寨关。九寨关最早修建于宋朝,当时九寨关的每个山头都有烽火台,发现敌情立即点燃狼烟,相互策应抗击敌兵。

  据山西《泽州府志》记载:“九寨所处为凤台与修武之界,山势犬牙相错,悬崖断洞,石栈盘云,为河南至柳树隘。”由此可见,平顶窑一带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从山顶下来,黄昏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村子的巷子里。

  过去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目前一些年轻人纷纷回家发展旅游事业。近年来,平顶窑村依托地理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开办家庭宾馆、农家饭店,并争取了传统古村落保护建设项目。平顶窑村还以其独特的传统建筑和自然风貌,被确定为中学生实践基地、大学生摄影基地、绘画基地等。如今,该村的林果种植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有山楂树1万多棵、梨树3000多棵、桃树1000多棵、核桃树700多棵、柿子树600多棵……

  据了解,2013年8月,平顶窑村入选第二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1月,平顶窑村被列为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