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张火炎,像个学者,文质彬彬,说话富有磁性。那双若有所思的眼睛让人从直觉判断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经历丰富的人。
张火炎,1962年生于焦作,是国家二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导演协会会员、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市文化馆工会主席、戏剧曲艺部主任。
走进张火炎的办公室,房间不大却很干净,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墙上的一幅字“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看得出,这就是他做人、做事的准则。
张火炎从小就喜欢戏曲,10岁那年,市豫剧团学生队面向全市招生的消息传来,张火炎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并如愿以偿地加入学生队。
“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张火炎一直对自己这么说。在学生队的5年里,无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他都坚持每天5时起床练声,唱念做打,刻苦练习一招一式。
本以为多年的付出能换来一丝回报,可就在学戏2年后,张火炎发现他开始变声了,原本清亮的嗓音逐渐变得成熟低沉。“你的声音不适合再唱戏了。”老师们的话无疑给意气风发、准备干出一番事业的张火炎一个沉重的打击。“变声之前,我唱的折子戏大家都说好听,说我是唱戏的好苗子。”他说。
纵然天不遂人愿,但就此颓废下去不是张火炎的性格。“说我不适合唱戏,那我就干别的。”于是,在学生队里,音响、灯光、舞美,什么都干,张火炎成了队里的多面手。
1984年,张火炎考入了省戏曲学校导演班,开始学习戏曲导演。
或许有些人会说:戏曲还需要导演吗?对此,张火炎告诉记者:“戏曲需要懂戏曲的导演。”对于戏曲,唱腔是灵魂,剧本是基础,如何将这些呈现在舞台上,是非常考验导演的。张火炎说,新创作的戏离开导演是绝对不行的,导演绝不仅仅是解释剧本,提示演员怎么演,而是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更要把戏曲最美的东西呈现在舞台上。
经过3年的系统学习,毕业后,张火炎进入市豫剧团,成了一名正式导演。
1988年,在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上,张火炎参与导演的大型新编现代戏《依依桃叶情》荣获优秀导演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奖,大大坚定了他的信心,也在他的导演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火炎原以为有了一个可以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但慢慢发现,剧团的工作他真适应不了。他说:“说不上是什么原因,就是觉得每天没有精神头。”就在这时,焦作艺术学校需要招一批戏曲专业的老师,张火炎趁着这个机会调入了焦作艺术学校。
选择做一名教师的张火炎又从零开始了,这一干就是20年,中间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没有教材,他自己动手编,凭借多年的表演经验和知识积累,他先后编写了《表演、导演常识》《文艺学常识》等10多万字的教材;学生毕业戏他亲自排,本着丰富剧中人物形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戏曲的追求,他先后为学生排演了古装戏《两地家书》、现代戏《焦裕禄》、传统戏《打金枝》《秦雪梅》等一大批教学剧目。
2012年,张火炎又调入市群众艺术馆(现更名为市文化馆)戏剧曲艺部。对于这次调任经历,他告诉记者:“本以为我会一直在教师的岗位上干下去,但是现在教育的重点变了,从以艺术为主变为以教育为主,也许还是内心的那丝期许吧,我仍想从事艺术的工作。”
30多年间,纵使工作地点几经变动,张火炎都不曾丢弃导演专业:2001年至2004年的市元旦戏曲晚会导演、2006年至2010年的市春节晚会总导演、2006年焦作市建市五十周年文艺晚会导演,2014年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开幕式执行导演,2015年“一赛一节”导演……
他导演的《渑池会》获2012年河南省黄河戏剧节导演奖、剧目银奖,2013年获河南省县区级民营戏剧大赛文华导演奖;导演的小戏《偷玉米》《月夜情话》、小品《帮扶》《一碗饺子》获河南省小戏小品比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