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煤海28年,从一名普通机电工成长为煤炭系统知名的技术能手;在本职工作中,他坚持创新,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其中皮带机气动钉扣装置获得国家专利;以他名字命名的“申麦成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为企业创效5000多万元,共完成各类创新成果811项,其中561项被成功转化应用、22项获得国家专利。他先后获得首批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面对众多荣誉,他没有骄傲,只有鞭策,他在工作不休、创新不止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他就是河南能源焦煤公司赵固二矿综掘三队副队长申麦成。
1988年,高中毕业的申麦成成为焦作矿务局(现为河南能源焦煤公司)的一名矿工。起初,这个小伙子对“煤黑子”这个职业不屑一顾,甚至一度打起了退堂鼓。但想起父亲的期许、贫寒的家境,申麦成最终决定留在煤矿。
既然下定了决心,就要干出个样子。在当时井下紧缺电气设备维修技术人才的情况下,申麦成成了一名机电工人,刚一接触机电工作,申麦成就对这些“神秘”的电气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从未接触过机电设备的他,因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即便在师傅的带领下能修好机器,也搞不懂电气设备的运行原理。为此,申麦成彻夜难眠。
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为了学习更多的机电知识,申麦成省吃俭用,先后自费购买了《煤矿井下电钳工》《采掘电钳工》《电气自动化》等20多本专业书籍。
从此,申麦成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犹如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专业知识。白天,他跟着师傅一边工作,一边看书;晚上,他一下班就待在宿舍,总结白天学到的知识,并和书本理论对照着思考。
一次,一位亲戚为他介绍对象,约好周日10时在矿职工俱乐部见面,谁知他在宿舍里看书,一看就是四五个小时,竟然忘了相亲的事。直到13时,在工友的询问下,他才想起还有这么个约会。从此,申麦成“傻孩”的绰号在矿上不胫而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在他废寝忘食的学习中,申麦成逐渐把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融入实际工作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1992年,申麦成被矿上推荐到焦作矿务局职工中专学习进修。2009年,申麦成调到赵固二矿工作后,又自费参加了河南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函授班,利用一切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很快他就成了赵固二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工作经验的机电技术骨干。
一身过硬的技术,为申麦成在工作前行中披荆斩棘。在一次聚餐中,申麦成发现一名工友因在接刮板运输机切链时失去了食指的指尖,看着工友的手指,他暗下决心,要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用到生产中,为工友的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连续几天,申麦成在事故现场观察、琢磨,然后到机修车间将想法变成实验,终于加工出了“溜煤槽卡链器”这一新装置。经过实际运用,该装置不仅能有效保障操作工的人身安全,还提高了接链工的工作效率,如今这一装置已经得到了全面推广。
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让企业、职工受益,更激发了申麦成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凡是对安全、生产有益的机电问题,他都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想方设法解决。
2014年12月的一天,申麦成目睹了一名工友的手在钉皮带扣时被砸成粉碎性骨折的场景。他暗暗发誓,要从根本上解决钉皮带扣的传统操作模式,为工友解决后顾之忧。经过半个多月的反思思考、实验,他将皮带钉扣机头和钎子焊接在一起,安装到风镐上,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形成气动机械式钉扣装置。气动机械式皮带钉扣器经现场使用验证,具有钉扣牢固均匀、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很快在集团公司井下广泛推广,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为矿上远近闻名的技术大师后,申麦成深知,只有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员工,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2011年5月,赵固二矿成立了“申麦成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他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为矿上培养机电维修方面的紧缺人才。
为便于系统化传授自己的知识经验,申麦成结合工作实际,先后编写了涉及井下14个岗位、22万字的培训教案。在他的培养下,徒弟们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突飞猛进,大部分都成了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截至目前,以申麦成为技术带头人的“申麦成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5000多万元,完成各类创新成果811项,其中561项被成功转化应用、22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奖。该工作室先后获得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并为企业培养出了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张明建、“第三批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张金富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1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