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几年的大蒜、生姜,到今年的玛咖、菠萝,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很受伤。订单农业作为以销定产的重要手段,对稳定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场价格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订单农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因为部分农民契约意识差、恶意违约而变得难以推行,这反过来又伤害了商户和农民。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苏懿谅谅谅:做人做事讲诚信,订单农业更是如此;双方互动增信任,生意才能更长久。
@14车001号下铺:发展订单农业是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广大农民应该以遵守契约的方式保障自己长远的合法权益。我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旨在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果农民不遵守市场规则,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平常一个人015:订单农业虽然使农产品销售有了保障,但市场价格波动也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如果他们忙活一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还会遵守契约吗?如何让订单农业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使他们的经济收入更有保障,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单建华江苏:就算有书面协议也无法约束“职业违约人”。其实,我们可以用保证金制度约束双方,使签约订单农业的农户和商家都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哪一方违约就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用金钱约束人或许更有效。
@水晶小草:让订单农业健康发展,如果没有第三方监督,单靠契约精神约束各方行为太过理想化。
@江苏日月江南:我们需要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让相关部门进行宣传引导,以增强他们的契约意识,促进订单农业的持续发展。
@趣味象牙塔:我们应该一个问题两面看。其实,生活中缺乏契约意识的不只是农民。如果订单农业产业链条涉及的农民、商人以及相关群体都有契约精神,我认为,农民不会随随便便违约,那样做只会让他们在市场波动中处于无助地位。所以,事实很可能是,在这个利益链条中,有强势群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违背了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迫使农民放弃契约精神。
@庐人境:对于订单农业,我们更需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效应”,防止因少部分农民的违约行为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人员也要完善条款合约,加大违约惩罚力度,从法律的角度减少农民违约的可能性。
@香米熬成粥:契约精神就是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订单农业对农民和相关商家都是有利的,既能减少农民的销售风险,也能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但是,确实有些农民缺乏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为贪图眼前利益不惜丧失诚信。对此,我们要在培养农民契约精神的基础上,增加他们的违约成本。
【下期话题】
拓展训练
近日,大连市民杨先生参加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中做了二三百个俯卧撑。未料,随后他的尿液竟然呈现红墨水颜色,到医院检查发现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比正常值超标200多倍。经医生诊断,杨先生患上了横纹肌溶解症,肝肾功能部分指标出现异常。杨先生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对此,杨先生的妻子张女士认为,杨先生在拓展训练中遭到了“体罚”,因此才导致患病的。培训组织方回应称,“体罚”的概念并不存在,组织者将承担应有的责任,并已支付2万元的先期治疗款。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