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养生意识的增强,艾灸、用艾叶煮水洗澡等一些简单、经济的中医保健方法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特别是街头一些保健养生的门店,更是把艾灸当成招揽顾客的招牌。为了进一步了解艾叶的功效,昨日,记者来到市中医院,找内三科主任史国梅一探究竟。
听说记者的来意后,史国梅笑着说:“你倒是挺赶时髦的。其实,艾灸时用的艾条是用艾叶晒干捣碎后的艾绒制成。艾叶是一种非常廉价但实用的草药,历史悠久。艾叶在《诗经》中称为艾,《别录》中称为医草,《埤雅》中称为灸草,《蕲艾传》中称为蕲艾,《补缺肘后方》中称为白艾,《医林纂要》中称为家艾,《本草求原》中称为甜艾。历代医家对艾叶的药用记载非常详细,像唐代甄权在《药性论》中就指出,艾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名医别录》说,艾味苦,微温,无毒。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也提出,艾叶,温中、逐冷、除湿。临床上也确实证明,艾叶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下焦虚寒、月经不调以及老年性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新生儿痱子和脓疱疮、寒湿腿疼等多种功效。”
“那艾叶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呢?”记者问道。史国梅肯定地说:“每一种药都有对症的范围,艾叶也不例外。像《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艾叶中的挥发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可引起皮肤黏膜灼热潮红,口服对胃肠可产生刺激性。《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也提出,艾叶阴虚血热慎用,内服过多可出现咽喉干燥、恶心呕吐症状,并伴有头疼耳鸣、震颤痉挛、谵妄惊厥,甚至瘫痪;孕妇服用不当,可导致子宫出血及流产。而古人更是对艾叶的副作用作出了论述,像《本草纲目》称,妇女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与,于艾何尤?《本草备要》中也指出,艾叶,血热为病者禁用。《本经逢原》也提到,对于艾叶,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另外,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牙龈炎、牙周炎、中耳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疾病,并不是虚火所致,更多的是由胃热炽盛、肝胆湿热、风热感冒、风热犯肺等实证导致,如果使用艾叶则适得其反、火上浇油。”
最后,史国梅提醒,是药三分毒。此处的“毒”不是狭义毒药的毒,而是指每种药都有偏性。中医理论指导用药,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因此,在未确定自己是什么体质、所患疾病为何属性时,最好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不要盲目使用艾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