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近日公开对《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道路机动车停放管理的通告》征求意见。通告提出多项严厉处罚措施,被称为“最严停车令”。
济南制定“最严停车令”,旨在规范停车秩序、缓解道路拥堵。但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乱停车行为一直被严罚却难以缓解,瓶颈就在于车位严重短缺。破解乱停车难题,不能简单“以罚代管”,更须加强源头治理。
根据济南市停车办去年盘点,市区停车泊位缺口高达74.15万个。这意味着,乱停车根源在于停车位严重不足,光靠“严”字当头、“罚”字开路,于事无补。
在停车位缺口巨大的同时,因停车位收益不高,一些城市的车位常被挪作他用。因此,盘活存量资源无疑能有效缓解停车难的压力。有关地方和部门可以找准车位收益和车主负担间的平衡,合理利用价格杠杆加以调节,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引导资金流入停车管理领域,让被挪用的停车位资源回归本位。
依法行政是善治之始。济南“最严停车令”一经公布,即有法学专家对停车管理员可贴单取证供交警审核执法等细则提出质疑,认为其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有不当突破之嫌。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各地应以此为契机,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制度时,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严罚违停只是补牢之举,开源疏导方为治本之道。治理乱停车不能手软,但“以罚代管”绝非良方。只有尽职尽责提供了必需的车位资源后,严格的政令才更具公信力。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