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岁出头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下班途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正值壮年的媒体人突然去世,长期加班熬夜,被认定为致其死亡的因素之一。熬夜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可生活中,熬夜现象却变得越发普遍。近日,《生命时报》在微博上发起“你通常几点睡觉”的网络调查,共567人参与,结果显示,43.5%的人在0时以后睡觉,其中4.9%的人2时以后才睡。
(据《生命时报》)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3项健康标准,其中睡眠排在健康标准首位。然而,在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的时代,很多人正遭遇“睡眠危机”,“睡得晚”“睡不着”“睡不够”等一系列“睡不好”问题正困扰着当代人。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医学界对睡眠障碍危害公众健康有了新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还专门将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旨在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
但遗憾的是,“睡不好”问题依旧困扰着很多人。2015年,《全球睡眠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上床睡觉的时间为0时32分。2014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也指出,近六成国人不愿早睡,夜晚成为不少年轻人难得的休闲放松时段,他们不愿“浪费”这段时间,晚睡、熬夜已成为国人生活的新常态。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不仅危害个人健康,也危害家庭和社会,睡眠障碍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同社会阶层在生活状态上存在鲜明的一致性:沉重的生活压力、激烈的工作竞争、不良的社会心态,让人们的精神世界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甚至焦虑的状态,不可避免会影响睡眠质量,让人们陷入“睡不好”危机。
正视“睡不好”背后的社会问题,需要公民个体的自我救赎。不论是生活作息不规律,还是过于沉湎于网络和手机,抑或睡前过多饮用咖啡等饮品,只有实现生活观念的更新和价值排序的修正,将睡眠质量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自律与约束,我们才能享受有质量的睡眠。更重要的是,拯救“睡不好”的人,应从“社会病根”入手,让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毕竟,在睡眠障碍逐渐从特殊性问题发展为普遍性问题的当下,不论是加强睡眠医学体系建设,还是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态,都显得迫在眉睫。希望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高度重视“睡不好”问题背后的社会问题,积极研究探索睡眠医学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劳动者权益尤其是睡眠权益。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在设立“睡眠日”的基础上,设立“公民睡眠权益保护日”,用制度为公众睡眠托底。只有多方携手、综合发力,“睡不好”问题才有望得到解决,我们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