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不少朋友邀请我参加什么互助计划,有抗癌计划、意外事故身故互助计划,交9元钱,每次互助事件均摊最高不超过3元,会员不幸患癌最高可获30万元保障。”张小姐对记者表示,“看完真是蒙圈了,真有这种好事吗?这种互助计划是不是骗人的?”
(据《金陵晚报》)
相信很多网友都接到过加入各种各样网络“互助计划”的邀约,有些网友觉得钱数很少,说不定在未来某天自己真有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还能给自己带来一分保障;而更多的网友则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互助计划”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没有马上掏钱加入。尽管网络上各种平台推出的“互助计划”有很多,比如专门针对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专门针对交通意外事故致伤致残的,但是从原理上来说却大同小异,那就是一个互助计划群体内,某位会员风险发生时,每个人帮助一把,参与人数越多,均摊到每个人的互助金额也就越少。
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项很不错的互助模式,毕竟每个人都花费了很少的一点钱,但是一旦真的有意外发生,就能得到几十万元的额外保障。而且,即便单位或者自己已经购买了各种医疗、商业保险,其和网络上的“互助计划”也不冲突。其实现在国内互联网出现的“互助计划”,就是在国外一种比较成熟的“相互保险”的变种。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份额的27%。但是在国内,这还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目前国内仅3家相互保险机构拿到牌照。
而网络上的“互助计划”有十几种、几十种,其背后的平台,绝大多数都没有官方的背景,更不是这仅有的3家拿到官方牌照、有资格从事相互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这正是最容易出现问题、风险也最大的地方。因为这意味着网友参与“互助计划”所缴纳的资金,由谁在管理,有没有风险控制,都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一旦发生会员所缴纳的钱被掌管资金者卷钱跑路的极端情况,则“互助计划”自然也就无法实施下去,会员的利益将没有任何保障。
对于目前网络上兴盛一时的“互助计划”,国家保监会曾有过明确的表态,即“对于打着互助计划的名义而实际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但这样的表态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目前还根本无法区分其到底是“互助计划”还是保险业务。而且既然它在国外是一种很正规的保险模式,那么政府就应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法律法规对它的定义、概念、发起平台和参与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给予法律层面的明确,最终的目的是把其纳入国家法律的监管之内。如此,才能既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又避免各种打着互助名义进行的网络诈骗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