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②为二股弦演出剧照。
二股弦起源于焦作市武陟县大司马村。大司马村是武陟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也是我国最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最大的原始部落群居地,面积达80万平方米。西周有个武将叫休父,官居大司马,他平徐有功,周宣王赐姓“司马”,故其祖居的村庄就叫大司马。
据明朝嘉靖年间(1521~1566)的古碑文记载,大司马,古镇也,是东至燕赵、西通关洛的交通要道。河边码头货栈林立,街上钱庄店铺比邻,车船相连,呼号之声不绝于耳。由于人多,求财祈福者众。鼎盛之时的大司马村所建庙宇多达13座,而且座座雕梁画栋,家家香火旺盛,以至于庙会、社火不断。于是,旱船、高跷、小车,担经唱的缸调、经调,说书唱的坠子、唠子,叫花子唱的莲花落及驻扎的山西会馆带来的迷糊(眉户)等各种民间艺术汇集庙会,竞技比试,互相学习。期间,有个叫苗丁的人,把经调和民间小调融合并排演了一出庙里劝善经文里唱的故事,于是就成了“戏”,又因伴奏乐器是二股弦,就取名为二股弦戏。
二股弦是大司马村土生土长的剧种,共有五个曲牌、十八个唱腔板式,皆为庙会上所唱之调,其主要剧目也是由社会生活故事、宗教故事整理创编。如刘全砍柴、李翠莲上吊、唐王游地狱、刘全进瓜(刘全是二十四孝人物,刘全坟距大司马村不过二三公里)等,二股弦特有的方言小调、浓郁的地方风情使其魅力十足,在本土大受欢迎。据《武陟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城隍庙、关帝庙就修建有戏楼;嘉靖年间(1521~1566)大司马祖师庙、玉皇庙、三官庙、孙真庙四座庙都盖有戏楼。在明朝一个村有四个戏楼,这在全国怕是也找不出第二个村庄了,而且当地还有碑文记载:“清朝嘉庆甲子年(1804年),朝廷在大司马修建王孝姐贞节女牌坊、王孝姐庙时,就有二股弦演出助兴。”可见,明清时期二股弦已是相当普及,且二股弦对后来产生的怀梆、豫剧有很大影响,如《卖苗郎》《桃花庵》等许多剧目经过改编,都成了怀梆、豫剧的传统剧目。二股弦的音乐元素也被许多地方戏种采用,但是其特有的方言却是无法移植的。
2007年年初,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应邀到郑州演出。二股弦那原始古朴的音乐韵调,原汁原味的乡土语言,抑恶扬善的民间故事,让专家学者大开眼界。专家们说,他们发现了原生态的戏剧音乐、原始状态的戏剧,二股弦是研究中国音乐史、戏剧史的活化石,不仅是河南的艺术珍宝,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2007年2月,二股弦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6月,二股弦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本栏文图均由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