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野菜,对于农村或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不陌生,因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曾把它作为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讲起几十年前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一些往事,他们听起来总觉得是“天方夜谭”,有的甚至从另一方面去理解。记得十几年前,在电视上看赵丽蓉的节目,当她带着孙子在饭店里吃玉米面做的窝窝头时,孙子想起了过去奶奶说过的一些话,就带着羡慕的口气天真地对奶奶说:“窝窝头真好吃,你们年轻时就吃窝窝头,那可真幸福!走时候再给我带几个好吗?”奶奶哭笑不得。殊不知“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贾谊·过秦论)。在遇到自然灾害和那个“低标准,瓜菜代”的年月里,能偶尔吃上玉米面窝窝头,倒也算是够幸福的了。尤其是在农村,从开春到麦收前这段时间,俗称春荒,多数还是以野菜或少量的粗粮充饥。我就是在那个时代吃着野菜长大的,故而我也是个挖野菜的能手,什么“正月茵陈二月条(即面条菜也叫红冰菜),三月灰灰(菜)扫帚苗,四月野菜遍地有,马齿米谷猪鬃草(俗称猪毛菜)”等,大约我能认得并挖过的有30多种。这些野菜中,许多还有药用功效,如茵陈有解热降压作用;猪鬃草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蒲公英可清胆利尿、抑菌抗癌等;而马齿菜(中药名为马齿苋),还可内外两用,内服有抗糖尿病作用,可治疗痢疾、腹泻、肠炎、肾炎等,外敷有消炎杀菌,消肿止痛,能治疗疱疹等。马齿菜曾被民间称之为“长寿菜”和“长命菜”。还有一些树叶之类,如柳叶、杨叶、槐叶、榆叶、椿叶等,加工后都可成为美味佳肴。那个时代,只要勤快就能少挨饿。
当然,野菜也有招人不待见的地方,那就是它天生的“争强好胜”的性格和“爱出风头”的毛病。尤其是庄稼地里,尽管被人们一次次铲锄,它却又一茬茬地长出来。稍有不慎,它会比庄稼长得还要壮实,严重影响庄稼产量,损害农民利益。直至农民用上了灭草剂,庄稼地里是没有了,但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它们也没有自暴自弃,更无须转入地下,而是堂而皇之地在道旁、河边、弃地、林间,山上坡坡岭岭、平地旮旮旯旯,风播雨洒,见缝扎根,凡灭草剂波及不到的地方,仍然顽强地在那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是那宽敞的道路,高高的楼房,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衣着华丽的靓男倩女。这对于久居山村的青年人,确实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于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便大批拥进城市,当然这也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这就出现了农民工。而与之相反的,是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却又对农村那广袤的田野、清澈的泉水和幽静的山村感兴趣,夏天的太阳不怎么晒人,秋天的月亮又圆又大,且空气清新可人,就连那山上的石头和地里的黄土,都散发出诱人的芳香。这就促成了一种新的行业——生态旅游。于是乎,那些原本经济并不发达,交通又极其不便的“穷乡僻壤”“深山野沟”,如今大都成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什么“春观百花秋赏月,夏纳凉风冬踏雪,野菜山果四季有,最爱农家清朗夜”,终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此时的野菜,也随着这股潮流而名声大振,身价百倍,并冠以许多高雅珍奇的名号,众星捧月似的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显贵巨贾们争相食之的珍馐。还有一些多年无人问津的树枝草根,也随之被视为奇珍异宝,釆回来稍微处理,加上华丽的包装,什么降压的、降脂的、治疗糖尿病的、活血化瘀的、延年益寿的等。这些在景区的地摊上或超市里随处可见,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野菜也确实是个好东西,除了它特有的功效之外,还有很多贵处。首先是它的野性,它虽然自生自长,而能够随着人类数千年不衰,是因为它有着极大的适应性,无论高山、平原和急流险滩,任尔车辗人踏,酷暑严霜乃至狂风暴雨的摧残,即使在“野田禾稻半枯焦”的大旱季节,它依然顽强地生长繁衍。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故有史以来,遇灾荒年月,百姓以它度日;我们的革命前辈,用它充饥以打击敌人;我们的红军,吃着野菜和树皮草根,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牺牲后被毫无人性的鬼子剖腹,令他们惊叹的是满肚子全是枯干的野菜和草根……
野菜的另一个特点,也正是由于它的无人疼无人爱,成就了它最原始、最天然的“绿色食品”的属性。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它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由于目前农村环境的改变,在生产过程中又难免使用一些现代药剂,其中真假难辨,鱼目混珠。而野菜的生长环境,基本上依然如故,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偏僻乡村,人们觉得新鲜,吃着放心。于是野菜便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从任人踩到爱之者甚众。余毕生未离开过野菜,至今仍坚持随季节采集,鲜食之余,晒干储存,以备随时享用。但野菜也和其他物质一样,有利亦有弊,有些是不能随便吃的。如马齿菜孕妇就不能吃。故笔者提醒喜欢吃野菜之诸君,尤其是自采自食者,一定要分清楚,了解性能,“量腹而食,度形而衣”(淮南子·俶真训),千万不可盲目食用,以免遭受不测,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