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陈明:义务授拳传递太极梦
太极拳文化产业成陈家沟发展引擎
西安,有一群陈式太极拳的“铁粉”
第三届中国陈家沟陈式太极拳 国际交流大赛开赛
跟着张保忠学太极剑
温县全力备战第十三届 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
微信扫描二维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极拳文化产业成陈家沟发展引擎

作者: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如今,走在陈家沟村的街头,你会感觉到有一种浓厚的太极拳氛围。无论是在太极拳武馆,还是在街头巷尾,都能看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在习练太极拳,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太极拳到底有多火?2015年11月10日,中央电视台2套《第一时间》栏目曾对此作过专题报道。

  近日,温县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院长陈炳告诉记者,太极院每年学员的流动量在2500人左右,这些学员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目前,旺季每月学费800元,住宿费分3个标准,分别为每天20元、40元、60元,加上餐费等日常花费,学员每月开销在2600元左右。”陈炳说。

  近年来,温县许多世代以打拳为生的拳师,借着温县“武术之乡”的美誉纷纷开起了家庭武馆,收入可观。

  太极拳不仅使温县拳师受益,原来世世代代以种粮为生的村民们也依靠太极拳走上了致富的道路。33岁的温县陈家沟村村民陈文娟和家人在村子里经营着一家家庭旅馆,他们把自家的三层小楼改造成了多个房间,一楼自家住,二、三楼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太极拳学员。

  “现在有30个床位,到旺季的时候,一天能赚800~900元,以前种地收入很少,现在开旅馆收入比以前高多了。”陈文娟说。

  与陈文娟开家庭旅馆不同,村民陈琳做起了太极服装的生意。来村里学太极拳的人多了之后,很多人都会购买衣服、鞋帽、太极剑等用品,看准这一需求后,十多年前,陈琳家里开办了加工厂,专门生产和太极拳相关的用品,家庭年收入超百万元。在陈琳的太极服店里,她指着其中的一款太极服告诉记者,女款的一套服装卖180元,男款卖150元一套,并且他们常年往外地的武馆发货,每天保持在50~60套。

  据了解,为推动太极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00年以来,温县先后投资2亿元修建了太极拳祖祠、太极拳博物馆、王廷大街等30多项工程,如今陈家沟已升级为国家AAAA景区。

  作为文化产业传承,最难的便是有投入无产出。那么,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呢?陈家沟的太极产业如何升级?

  据悉,目前,温县已经创办并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并将太极拳融入全县学生的体育课中,太极拳也成为中招体育加试必考科目。未来温县计划通过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打造太极小镇,投资1.6亿元实施老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让老村更符合传统文化村落的称号,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政府津贴等办法,全面发展太极经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