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②)为彻底解决贫困户的医疗问题,该市专门制定下发了孟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实施医疗保障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对该市困难群众在看病就医方面实施“扩范围、减费用、降标准”医疗保障补贴政策。一是扩范围。对贫困群众住院的,在政策范围内享受各种现有报销补助后个人承担部分由财政按80%给予补偿;持有新农合重症慢性病卡的低保、五保、因病致贫群众,每人每月除新农合补偿外,由财政限额补偿200元。二是减费用。全市低保、五保、因病致贫群众在该市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实行“三减一免”,减免比例为20%,仅此一项每年减轻贫困人员负担200万元左右。三是降标准。全市低保、五保、因病致贫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住院起付线减半,县级由500元降为250元,乡级由200元降为100元,民政部门取消低保医疗救助200元的起付线。通过实施医疗保障政策兜底,该市每年可减少贫困人口医疗支出1000余万元。
该市财政医疗兜底的同时,对口帮扶贫困村的单位和部门也分别对因病致贫户实施进一步帮扶,出台相应措施,给予救助。如该市卫生计生委就对因病致贫户发放就诊卡,在门诊、住院、常用药等方面进一步进行救助。该市财政拿大头,各帮扶单位、贫困村拿小头,共同解除了该市因病致贫1333户的后顾之忧。
产业带动,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记者在该市槐树乡采访,沿路看到来来往往在该乡收购油料牡丹荚的车辆。该乡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全乡今年种植的5000亩油料牡丹长势喜人。油料牡丹荚是附带收入,贫困户今年仅卖牡丹荚共计收入60多万元,到牡丹籽收获时,每亩可收入3000元至4000元。据悉,该市贫困村分布在槐树、赵和、化工三个乡镇,其中槐树乡贫困村最多,有13个,该乡通过近3年来村村种油料牡丹,贫困户逐年减少,目前仅有461户,贫困人口1627人。
记者在该市化工镇仅有的两个贫困村东光村、谢庄村看到,这里的血参、地黄种植很流行,每个村都成立了特种种植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合作互助把贫困户的土地经营起来,通过种植血参、地黄等,贫困户今年人均预计可增收2000多元。
记者近日在槐树乡耿沟村看到这里游客不断,每天接待量在200人以上。这是该市在积极实施产业带动脱贫中,以该市西虢镇莫沟村为样板发展乡村游的结果。该市在槐树乡、赵和镇,按照“一修复三实现”(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路,在源沟、古周城、耿沟、南咀等较为典型的岭区村庄,利用丰富的窑洞资源和优势,充分挖掘南太行窑洞文化,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窑洞文化体验旅游区。
一村一策的同时,精准扶贫中还有一户一策。记者在赵和镇贫困村东小仇村采访得知,该村有传统纺织制衣的手艺,对口帮扶该村的工作队了解到几户贫困户会这些手艺后,就把他们组织起来,生产传统粗布,并帮助他们打开销路。目前,通过这几户带动,该村的传统布匹、衣服、床上用品等产业正在兴起。传统粗布生产正在让这里的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
从精准施策到精准脱贫,产业帮扶、产业带动正成为该市精准扶贫的重头戏。
创新帮扶,脱贫之后防止贫困反弹
创新帮扶机制。该市一是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列入全面工作重要日程,列入孟州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议程,孟州市政府实行脱贫工作月例会制。二是召开孟州市委脱贫攻坚工作大会、脱贫攻坚推进会、“结对帮扶、因户施策”精准扶贫集中活动月动员会,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与责任。三是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孟州市级领导联系分包贫困村的通知》《孟州市精准扶贫电子商务试点村建设实施方案》《孟州市关于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实施医疗保障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等18个脱贫攻坚政策文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四是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探索贫困村脱贫攻坚“1+3”工作模式。“1”,即每月召开一次月议会;“3”,即以月议会制度为载体,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公示监督三个效果。
固定对口帮扶。该市一是实行每月驻村帮扶单位固定帮扶工作日、落实“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工作机制,帮扶单位结对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听民情、察民意、解民忧。二是在今年7月份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结对帮扶、因户施策”精准扶贫集中大帮扶活动,按照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入户“四统一”安排,推行“望、闻、问、切”四步诊断法,看贫困现状,听致贫原因,问脱贫想法,定致富措施,送医疗、送技术、送信息、送政策进村入户。三是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程,组织中原内配、德众保税中心、隆丰皮草、鑫源食品等知名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面向贫困村设置务工岗位3000个,签订高于市场价格的玉米等农产品收购协议,建立帮扶贫困村长效机制,实现村企互惠共赢。
推进精神脱贫。该市不仅使贫困村早日“摘帽”,让群众生活过得好,同时大力推进精神脱贫、思想脱贫,在贫困村开设“和睦家园”大讲堂,每周六晚上实行“周集会”,开讲优秀传统文化,解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动性低、依赖性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使贫困村群众不仅在物质、经济上脱贫,更在精神、思想上“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