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可发生于青年人,其起病急、病因复杂,并可反复发作,患者轻时如坐舟车,发作的时间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时感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有时恶心,甚至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谢静红告诉记者,眩晕症的病因复杂,大多由情志、饮食、外邪、劳倦过度所致。在现代医学中,眩晕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内感染、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病等患者。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其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及痰火、瘀血上犯清窍所致,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发病以虚证居多,临床上实证多见于风寒湿邪外侵、肝阳上亢、痰浊上蒙、瘀血阻窍四型。由于眩晕的病理表现为虚证与实证相互转化或虚实夹杂,故一般急者多偏实、缓者多偏虚。
谢静红介绍,在临床上,很多病人讲不清自己的症状,难以把眩晕与头昏、头晕区别开来。他们在就诊时容易把头晕说成眩晕、把眩晕说成头晕,一旦没有问清楚真正症状,就有可能造成误诊,耽误病情。此外,眩晕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疾病症状,如果很快缓解,病人一般不会很在意,更不会到医院检查。直到眩晕症状加重,且频繁发生,病人才会意识到其危害。眩晕病情轻者,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多属良好;如果患者病情重,经久不愈且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不仅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且还难以根治。因此,对于眩晕症来说,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
“患者得了眩晕症不用怕,我国对于该病的治疗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谢静红说。她告诉记者,关于眩晕症,我国历代医籍记载颇多,为后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因此,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效果。中医治疗眩晕的原则主要是补虚泻实和调整阴阳。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则以祛邪、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
谢静红告诉记者,在临床上,他们从虚实与阴阳两方面入手,融合中药离子透药、针灸、经络推拿和穴位贴敷等多种疗法于一体辨证论治。这样既能体现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又能做到临床治疗的规范化,尽量让患者得到有效的医治。
最后,谢静红提醒患者,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光线柔和,避免噪声;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可配合食疗,加强营养,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少旋转、弯腰等;病情严重者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