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表现。但一段时间以来,也出现了“两难”现象。
如今,自我批评已相对不那么难了,因为刀口向内的勇气和正气得到弘扬。但批评刀口向外,尤其是那种一针见血的严厉批评、虚怀若谷的欣然接纳,在有的单位仍是一道难题。
其实,批评难,并非一直难。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在南方局主持党日活动时,毫不留情地批评一位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你以为自己资格老,自以为懂得多,满足了,不在乎了!”习仲勋曾收到一封措辞尖刻、火药味浓的批评信,首先诚恳接受,接着立即回信,而后自曝内容,还在党委中进行讨论。可以说,如此批评,司空见惯;这般接受批评,也习以为常。
遥想烽火岁月,战斗你死我活,危险随时发生,见错不批就可能导致流血牺牲甚至一败涂地,知错即改就可能旗开得胜甚至扭转战局。回望历史,无视忠告,湘江一战血流成河,红军主力折损大半;广纳群策,遵义会议修正路线,中国革命走上坦途。血淋淋的教训,活生生的现实,批评利器怎能不锋芒毕露、锐利无比?
而今,不闻金沙水拍,不见大渡桥横,在一些单位批评难却成了“流行病”。比如,有的开民主生活会说什么、怎么说都有“讲究”;有的批评别人时,讲几点、批多深事先征求“意见”;有的接受批评当面从善如流,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如果让利器变钝器,虽不至生死存亡,却也险象环生。
批评难,究竟难在哪?血火战场,一句批评可能立即避免无谓伤亡。如同“急性病”,施以外科手术,效果立竿见影。王震就曾说过:“不挨骂,你可能连小命都没有了。”如今,大多数人患的是“慢性病”,治之无立见的明显疗效,不治亦无即刻的生死之虞。殊不知,“慢性病”最难治,若把批评当鸡肋,视利器为摆设,迟早要病入膏肓。
一个先进政党、先进分子从不讳疾忌医。延安整风运动之所以效果显著,原因就在于全党上下如同一个火热熔炉,形成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强大势场,从而焕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的勃勃生机。
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为什么重症病人对手术如此渴望,因为对病痛有着切身感受,不治疗可能性命不保。现在,一些人之所以对批评置若罔闻,就是对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没有切肤之痛。
不管形势如何发展,总会有人“患病”,有病总要“治疗”,批评利器是“救命”的手术刀,什么时候都不能钝化,而且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唯此,批评利器方能彰显威力、尽显魅力。
(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