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老虎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耍老虎(“耍”焦作方言中指“玩”“表演”),据说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并流传于黄河中游,焦作的耍老虎舞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焦作先民从百兽之王老虎的气魄和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老虎生猛、灵动、活跃、威严融入各地文化特质,或武术,或祭祀,或地方性故事演绎等,创编出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民间传统舞蹈——虎舞,又称耍老虎。
耍老虎在焦作辖区流传甚广,各县(市)区均有表演队伍,现已公布市级以上名录中已有五个县(市)区七家项目保护单位,分别是:温县的西周舞虎、沁阳市的言状老虎和彭城老虎、中站区的小尚虎舞和常家武虎以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北高虎舞和博爱县的砖井狮虎舞,这充分显示了焦作辖区民众对这一传统民间舞蹈的喜爱,借虎舞表演来抒发和宣扬团结一心、不畏艰难、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和勇气以及战胜一切困苦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各县(市)区地方文化特质的不同,所呈现虎舞的表演风格也各异。温县的西周舞虎表演中战鼓雷动,老虎气势生猛、威严,体现了无畏的勇士精神;中站区武术氛围浓厚,故其常家武虎和小尚虎舞表演中常将武术与舞虎揉合而成,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沁阳市是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修道之地,故其言状老虎和彭城老虎的表演常常与祭祀有联系,每年二仙奶奶魏华存的祭祀仪式言状老虎和彭城老虎都会参加表演,其开场白的“疾三鞭”也都是由拜四方和参神等动作组成;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北高虎舞属于北派舞虎,其表演形式主要是采青,通过借助道具展示出山、岭、岩、溪、涧、索、桥、水等大自然景物,以各种高难、惊险动作表现出老虎的喜、怒、醉、乐、醒、动、静、惊、疑、猛等神态和老虎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勇敢向前的精神,最终收获成果,从而把舞虎艺术推向拟人化的励志教育;博爱县的砖井狮虎舞,是焦作辖区少有的狮虎舞同台表演形式,除狮虎各自动作外,还有狮虎相争、狮虎庆春等狮虎同台的故事演绎,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情节生动有趣,极富感染力。
总之,怀川地区的特殊环境对耍老虎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耍老虎——这一集舞蹈的艺术性、武术的阳刚性、杂技的惊险性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传统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怀川民众以此为对象来感知自然、感知社会的能力,其也已逐渐成为怀川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需要,并在增强怀川民众团结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4年11月,耍老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①②为耍老虎现场。
(本栏文图均由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