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抢险救援显身手
加快流通创新 推动供给侧改革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手段硬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机械化作业助力大气污染防治
图片新闻
孟州市:“一村一策”实现精准扶贫
文化甘霖润民心
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孟州市:“一村一策”实现精准扶贫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秋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今年俺种的油料牡丹一亩地光牡丹荚就卖了3000多元,好家伙,顶原来种粮食收益的好几倍哩!”8月16日,笔者在孟州市槐树乡采访时,燕沟村油料牡丹种植户陈天领兴奋地说。据悉,槐树乡近3年来种植油料牡丹5000余亩,今年油料牡丹长势喜人,全乡光卖牡丹荚就收入60多万元,而这仅仅是该市实施“一村一策”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孟州市现有21个贫困村,主要分布在槐树、赵和、化工3个乡镇。结合每个乡镇、每个贫困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该市通过深入调查、论证,从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一村一策”为贫困村制订了扶贫方案。

  在黄河滩区,化工镇贫困村东光村全村耕地基本上都是沙土地,不适合一般农作物生长,之前村里大部分种植的都是耐旱作物花生,但是收益很少。如何才能提高村民收入,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该市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通过调查论证,发现中药材地黄适合沙土地种植,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也高,于是就发动群众种植地黄,并定期邀请外地专家、本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从最开始的小范围种植,到现在全村5000多亩土地都种上地黄,地黄种植使东光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还成立了特种种植合作社,通过合作互助、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地黄种植产业。“如今,除了本村的土地,乡亲们还在外村流转了3000余亩土地种地黄,俺村今年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没问题!”东光村党支部书记马义军告诉笔者。

  在西部岭区,该市以西虢镇莫沟村为样板,按照“一修复三实现”(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路,依托西部岭区生态资源,尤其是3000多孔窑洞,对槐树乡、赵和镇的源沟、古周城、耿沟、南咀等典型岭区村庄进行整合改造,充分挖掘南太行窑洞文化,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窑洞文化体验旅游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莫沟村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耿沟村日均接待游客200多人,旅游观光为上述两村村民提供了500余个工作岗位。

  在岭区和平原接合部,赵和镇贫困村东小仇村村民拥有传统纺织制衣手艺,但苦于不成规模,没有销路,精湛的手艺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收益。对口帮扶该村的工作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先把几户贫困户组织起来,生产传统粗布,并帮助他们打开销路。通过这几户的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传统纺织行业里来,该村的传统布匹、衣服、床上用品等产业正在兴起。目前,传统纺织业让东小仇村在周边县市小有名气,每天都有外来客商到村里谈生意,传统粗布生产让东小仇村脱贫不再是梦想。

  目前,通过“一村一策”精准扶贫,该市已有两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行列,165户531人实现脱贫。预计到2017年年底,该市21个贫困村将全部实现脱贫。①6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