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首届中国怀商怀药高峰论坛将亮相豫商大会
赵永滋: 70岁开拍电视短剧
于庄村:在乡村旅游中焕发生机
焦作市摄影家协会 手机摄影分会成立
和式太极拳
沁阳发现 一方皇清敕封墓志铭
八旬老人傅戊寅主编的 中英文对照版《韩愈诗选》出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式太极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①
  ②
 
   

  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流派之一,始自清末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村和兆元,距今已有160余年。赵堡村北依太行,南傍黄河,与古军事要塞虎牢关、伏羲画卦台、河洛文化遗址隔河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中华历史文化氛围使得赵堡村山荫河育、人杰地灵。

  和兆元(1810~189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兼练拳术,1825年师从邻里陈清平(陈氏第十五世)习练太极拳,后随姐夫晚清理学家李棠阶(1798~1865年,字树南,号文园,谥文清)赴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京期间受李棠阶的影响,以易理、理学和中医理论对原习练拳术充实革新,形成了走架步活圈圆、柔顺自然的拳法风格,由于其突出理论指导,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又被称为“带理架”,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完善为独具特色的拳架、拳法理论以及习练方法,且自成体系,世代传承,后人称之为和式太极拳。该拳法理论的形成与丰富,在民国四年石印本《李文清公日记序》中得到印证。

  和式太极拳有徒手套路、器械套路、推手法和技击等,其套路以易理贯穿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其行功走架俗称“耍拳”。和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和庆喜在整理和兆元所传《耍拳论》中曾描述“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即走架时神意自然,着势圆活,呼吸顺畅,步法敏捷,以阴阳变化之法,聚身体分合之劲,形成千变万化的拳术技法,以达到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硬如钢的技击效果。这种内外相合和、柔顺自然的阴阳动态平衡之拳术,是和氏先贤及族群在一个半世纪七代传承人的技艺接力中,以身体体验认知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所凝聚的智慧,是我国传统哲理天人合一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和式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原来重技不重理的状况,丰富了太极拳拳法及理论,有助于深层探索武术文化内涵的演进。其所要求的仁义、诚信等武德修养对习练群体加强道德修养、促进民族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11月,和式太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① 为强身健体,群众在打和式太极拳。

  图②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式太极拳。

  (本栏文图均由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