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28.4%的受访青年每月工资均会透支,45.4%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有时还需借助父母的经济资助,51.2%的受访青年期望每月收入有一定比例剩余,69.4%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应树立“有计划和理财意识”的消费观。
(据《中国青年报》)
从节衣缩食到“该花就花”,急剧的社会变迁难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驱动下,一些年轻人成为“月光族”。与之相对比的是,另外一些年轻人却对“超前消费”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们更倾向于理性消费。
在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存在差异与分歧是正常现象。这些年轻人既有不同的家境,也有不同的消费文化,但家境良好的年轻人也不乏省吃俭用的,家境贫寒的年轻人也不乏大手大脚花钱的。
消费文化就是深层次的行为规则,是消费的价值观和规范系统。人们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都是按照这个行为规则进行的,并由此表达了他们对周围事物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一些年轻人“该花就花”甚至陷入债务危机,在本质上是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误解。
在消费社会,消费不仅具有满足衣食住行的实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李嘉诚、俞敏洪等富商巨贾衣着朴素,日常开销不多,根源在于他们无须通过这样的符号性消费来赢取社会认同,而一些年轻人却希望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肯定,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
物质的丰盈和精神的贫乏一旦联手,不可避免会让一些年轻人陷入欲望的深渊。少数大学生为了“超前消费”,不惜向校园网络借贷伸手,让自己和家庭身陷债务的泥沼。那种不能在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之间保持平衡的学生痛快了一时,却要遭受长久的痛苦,消费能给人带来快感甚至成就感,但盲目、无节制的“想花就花”会让年轻人“伤不起”。
一个多元的时代,必然会有多元的消费文化。“想花就花”关键在于量力而行。年轻人要想赢得社会认同,依靠表面功夫并非长久之计,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消费观,他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