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过审议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消费品标准供给基本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知名消费品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无论是出国海淘的电饭煲、马桶盖,还是网上海淘的奶粉、尿布,近年来越发凸显出一种趋势,那就是:这些东西本是一些常见的普通消费品,往往也没什么特别高的科技含量,但在很多国人眼里,所谓“进口的”都意味着品质有保障,而“国产的”似乎成了品质低劣的标志。
这样的消费偏见被商家大量利用并刻意强化,对那些高品质的国产消费品而言,当然是很不公平的竞争,而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也花了很多冤枉钱。高标准的缺失和落后,更让很多国外品牌有了充分借口歧视中国消费者。比如,之前的宜家召回事件,拒绝在中国召回问题产品的理由就是“符合中国标准”。
国内标准的问题在食品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是标准的滞后和缺失。每曝出一个新化学名词,十有八九是没标准的;二是标准的松宽和低劣。国外认为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却往往符合国家标准。宽泛落后的标准已形成“洼地效应”,不仅一些在国外被认定不合格的食品堂而皇之进入国内市场,国货更是“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
在此背景下,《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提升到95%以上,无疑令人兴奋并充满期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接轨,一方面满足的是国内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另一方面满足的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求。
随着民众对消费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国产消费品满足不了这一需求,将会有更多人选择进口消费品,哪怕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也认为值得。在婴幼儿消费品方面,进口商品与国外品牌占比非常高,因为人们更加重视婴幼儿消费品的质量。而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国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会进一步扩散到更多消费品领域。如果国产消费品不能提升标准和质量,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无疑是国内商家和消费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的提升,是留住消费者的前提。只不过,有了更高的标准还只是点了一个逗号,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有更严格的监管,同时要以更开放的姿态,保护海淘电子商务等市场竞争。高品质的消费品是生产出来的,也是监管出来的,更是竞争出来的。更先进的标准是一种底线约束,更严格的监管是一种制度保障,更激烈的竞争则是一种倒逼机制。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