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教育工作40年,从未离开过家乡,对家乡深厚的文化倍感兴趣。如今,我退休在家,才真正有时间研究家乡文化,感到了融入家乡的滋味。”今年65岁的梁发太是沁阳市王曲乡西王曲村的一名退休教师。退休之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家乡文化的研究上。
近年来,梁发太先后在《河南教育》《教育时报》《焦作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这一篇篇经过严谨考证并饱含深情的文章,承载着他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些关于沁阳的逸闻、典故,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也是为弘扬家乡历史文化作一些贡献。”梁发太说。
同时,梁发太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整理,在西王曲村的读报栏里办起了“王曲故事”专栏,并特意在栏目下方标注:“王曲人,要会讲王曲故事,了解王曲文化,做个文化人。”如今,他已经义务打理读报栏三年。在村民眼中,读报栏不仅充实了大家的生活,也成了西王曲村的一景。
记者发现,最让梁发太引以为傲的是他历时一年义务编写的《西王曲村志》。这本村志介绍了西王曲村从东汉光武帝至今所经历的历史文化变迁,共计16万字、320多张图片。谈起编纂村志的缘由,梁发太说,有一次,他的老师黄孝山找到自己,说西王曲村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大村,但自有史以来没有太多的记载,所以希望与梁发太合起手来,写一写家乡的历史,给后代子孙留下点精神财富。
后来,在一次老同学聚会中,梁发太又与自己的同学梁达贵谈起此事,梁达贵当场表示,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此事又传到梁发太曾经的同事黄纯富耳中,对方也当即表示,这事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好。
几位志同道合的老人因编写村志,退休后再次走到了一起,并提出“三不原则”,即不谄言,对家乡的人和事,绝不夸大其词,要留真实历史于后人;不扬恶,以宣传正能量为主;不评价、只叙事,至于对与错,任凭读者评价。
开始着手编纂村志后,他与这几位老朋友一起广泛收集材料、查阅志书,参考《沁阳市志》《怀庆府志》和《史记》等文献;收集村中的文字资料,诸如家谱、碑碣、石刻等;倾听村民们的讲述,研究村里遗留下的文物等。
记者翻开《西王曲村志》,在序言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布衣朱莽,皆能悦纳。”梁发太说,他们在编纂这本村志时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要把事情说清楚,又要字字确凿,并且通俗易懂,让广大群众看得懂,还要有国学底蕴,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正是有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西王曲村志》才能顺利问世。”梁发太感慨地说,这一年多来,他经常是撰文、打字、印刷、摄影、排版等工作一肩挑,常常夜不能寐,只要一有灵感,就赶紧提笔记录下来。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这样做下去。能在有生之年为下一代和乡里乡亲多做点事,是我最快乐和幸福的事。”梁发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