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中原腹地到西南边陲,从黄河岸边到“十万大山”,一位从太极故里走出的拳师,独闯广西,笃志传拳,在几年间把陈式太极拳的种子遍撒“八桂大地”。
从在公园教拳到成立太极拳馆,从太极俱乐部走向太极文化传播公司,仅仅几年间,他完成了从单纯教拳到“共享太极”的转型,在西南边陲开启了太极文化传播的崭新时代。
他就是从我市走出的陈式太极拳(大架)第十二代传人、南宁市乐道太极俱乐部创始人兼总教练董志鸿。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怀川游子,探寻他在传拳、创业路上留下的足迹。
病秧子成了校园小教头
董志鸿如今在广西武林界可谓是个名人。由他创办的南宁市乐道太极俱乐部,在梧州、柳州、桂林、玉林、防城港、北海等广西各大城市均设有分馆或辅导机构,学拳者有数千人之多。
其实,董志鸿踏进广西仅有五六年时间,但他弘扬陈式太极拳的事业却做得风生水起,其发展之快、效果之好,让许多人都始料未及。
广西地处边陲,有“十万大山”之称,董志鸿的脚步何以走到这里?带着些许好奇,记者探寻董志鸿的人生足迹。
1966年,董志鸿出生在温县黄庄镇董杨门村的一个农家。“我天生体弱多病,母亲三天两头抱我去看病,甚至好几次因病重为我准备了后事。”董志鸿说,“12岁那年,有人向父亲建议,让我练练太极拳。就这样,我跟太极拳结了缘。”
“村里有个人曾经跟陈小旺大师学过太极拳,我就跟这个人学习。他还经常带我去见陈小旺,让大师给我指点。练拳半年后,我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也从此远离了疾病。”董志鸿说。
“上初三那年,全县普及太极拳,陈家沟的大师们采取包学校的方式推广教拳,朱天才大师包的是我所在的中学。由于学校的体育老师没有太极拳基础,短时间很难入门。这时候,校长采取了变通办法,把我领到朱大师面前,让大师直接教我。”董志鸿说。
“朱大师手把手逐个动作帮我捏架子,规范了老架一路74式全套动作。之后,我就成了学校里的太极拳‘明星’和‘小教头’,教全校师生学练太极拳,直到初中毕业。”董志鸿说。
高中毕业后,董志鸿被安排到县里一家企业办公室工作。这期间,他组织厂里工人练起太极拳。“那时有几十个人跟我学拳,我们还经常参加县里的比赛,拿了不少奖。在《陈家沟》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还当起了群众演员。”董志鸿说。
2000年年初,董志鸿有幸结识了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陈永福,并开始悉心研习陈式太极拳小架和濒临失传的108式长拳。2002年7月,他被陈永福接纳为入室弟子,正式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十三代传人。
1994年,董志鸿开始创业,之后搬入县城居住。巧的是,他与朱天才等多位太极拳大师、名师同住一个小区。在家门口的子夏公园里,他与大师朝夕相伴,练拳不辍。耳濡目染之余,他还常常得到朱天才的悉心指导,拳艺日渐精湛。2011年8月,他终于被朱天才纳为入室弟子,成为陈式太极拳(大架)第十二代传人。
“把鞋子卖到非洲去”
拜师的同时,董志鸿心里便揣上了沉甸甸的责任——传承弘扬太极拳。
2011年秋,因市场波动和其他因素,董志鸿的生意遭受挫折,面临转型,他因此外出散心兼考察市场。所到之处,他依然保持每天早晚练拳的习惯。
广西南宁,是个绿水绕城花不谢、青山脚下四季春的城市,董志鸿的脚步为此而暂时停了下来。一天,他在南湖边练拳的时候,一位姓梁的男士上前搭话,说自己是梧州人,练太极拳十几年了,自己和拳友普遍遇到一些问题,还因练拳引起了伤痛,很困惑。
“这位梁先生说,他两天来一直默默观察我练拳,感觉我练的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正宗太极拳,于是问我能否去梧州一趟,为他和拳友们指导一下。”董志鸿说,他爽快地答应了对方。
在梧州,几十位练拳人,有的膝盖疼痛,有的胸闷难受,有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都是由练拳动作不规范造成的。比如胸闷,就是没有气沉丹田,造成横气填胸。”董志鸿帮他们纠正了一些动作,讲解了气沉丹田的要领,并进行了演示,鼓励他们练好这几个动作,解决原有的问题。
果然,第二天早上,大家就把情况反馈过来。有人说能吃下饭了,有人说昨晚睡得很香。随后,董志鸿耐心地给大家讲解了太极拳的正确练法和养生、技击等基本原理。
当听到太极拳具有实战功能时,一位年轻人说,太极拳不就是“老人拳”吗,怎么还可以实战,能否当场试试?董志鸿笑笑,伸出一条胳膊让对方抓住。年轻人用尽全力,也没能扭动这条胳膊,反而被董志鸿一次次撂倒在地。年轻人累得满头大汗,坐在地上摇着头说:“真是不可思议,我当了那么多年武警,擅长擒拿格斗,怎么都不管用了?太极拳真厉害!如果董师傅在梧州办班,我第一个报名学习。”其他人也纷纷请求董志鸿在这里办班授拳。
“其实,那人说太极拳是‘老人拳’也不无道理,因为广西人之前大都习练的是动作柔和的杨式太极拳。虽然人们对太极拳有片面认识,但这反倒为陈式太极拳留下了市场。”董志鸿说。
梧州太极拳爱好者的请求,让董志鸿看到了这里的市场需求。他随即放弃原计划行程,在梧州开设了第一个太极拳培训班。之后,他考察了广西的太极拳市场。“太极拳在此虽然有群众基础,但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缺乏正宗的拳师和系统、规范的教学。”董志鸿考察市场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想去广西教拳。”董志鸿向家人和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妻子认为那地方太远,不赞成他去;朋友说曾有人去那里教拳,但都回来了,因为那里的人收入普遍较低,很少有人愿意缴钱学拳。
“我突然想到一个商界故事。说一个人要去非洲卖鞋,有人劝他别去,说那地方的人不习惯穿鞋。此人说,如果我改变了他们的习惯,那里就会变成大市场!”董志鸿说,“我想迎接挑战,当那个‘卖鞋’的人。”
“共享太极”是我愿
2012年春,董志鸿再次来到南宁。除了每天去公园教授太极拳外,他还租下一座院子,挂出了“南宁志鸿太极馆”的牌子。之后,学拳的人迅速增多,学员来自广西各地,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出乎所有人意
料,并引起当地媒体和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广西电视台在短时间内两度报道其人其事;南宁武术协会在换届选举时,也把他选为第二届南宁市武术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2013年,董志鸿把太极拳课堂开到了清华大学广西总裁班。这是一个企业家和各界精英荟萃的地方,董志鸿在教拳的同时,也在总裁班里听课学习。这期间,他成立了清华广西太极俱乐部,并与许多企业家成为朋友,为进一步拓展市场铺平了道路。
2014年,董志鸿第三次扩大教学场地,并成立了南宁市乐道太极俱乐部,建立健全了教学体系。同时,广西梧州、柳州、防城港、桂林等城市的分馆和辅导站相继成立,学员达5000多人。由于董志鸿在传承太极拳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少林与太极》杂志将其作为2014年第12期的封面人物,并进行了深度报道。
2015年1月,董志鸿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了轰动广西的大型演出活动——乐道太极文化交流盛典。太极拳大师朱天才和来自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以及东盟各国的名师、名家、武术界精英、太极拳爱好者同台表演交流。人民网、新华网、广西日报、广西晚报、东盟周刊等23家媒体予以报道。那一年,太极拳犹如北国烈风劲吹“八桂大地”。
“要把最正宗的陈式太极拳教学方法引入广西。”董志鸿通过积极运作,于2015年秋又一次邀请朱天才前往广西,授拳传道半个月。期间,朱天才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发布了集多年研究成果的新架缠丝功法。
2015年10月18日,为配合焦作市发起的“世界百万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练太极拳”活动,董志鸿又肩负起广西唯一分会场的活动组织者重任。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上,他带领近千名学员和弟子演练太极拳,构成了南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要让地处祖国边陲的‘八桂大地’成为太极拳热土,让广西各族人民共享太极、共享健康。”董志鸿正为此不懈努力着、奉献着……
本报记者 陈作华 实习生 周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