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太极身影在“八桂”
“存款变保险”的忽悠为何长盛不衰
阿里巴巴市值登顶亚洲是新经济的胜利
违者必究
破解“看病难”是否只有 公立医院扩建一条路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存款变保险”的忽悠为何长盛不衰
□乔志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北京的刘女士在某银行购买了一款保险产品,当时推销保险产品的人称,刘女士连续5年每年交纳2万元,就能取走10万元的本金和分红。然而令刘女士没有想到、当初也没注意到的是,该保险产品的合同期竟然长达104年。近日,刘女士想取回已经交纳的10万元本金,但保险公司告诉她只可取出9.8万元。

  一份保险,合同期竟然长达上百年,难怪刘女士感慨:“这太荒唐了,入保时我38岁,怎么可能再活104年?我儿子都受益不了,得等到孙子了。”并且,如果投保人想取回本金,就属于退保,不能全额退款。很显然,自从轻信了推销人员的忽悠,刘女士已然被“套牢”了。

  刘女士回忆,当年她拿着10万元去这家银行存钱。到银行后,听刘女士说要存钱,一名女子上前向其介绍一款保险产品,称此款保险产品收益要比银行存款高。因为信任银行,她才购买了这款保险产品,就这样,刘女士的存款变成了保险金。其实,人们去银行办理业务,经常会遇到推销保险或理财产品的情况,这些推销员在银行里工作,穿的服装也显得非常正规,因此会让人们以为有银行的信誉来保底,可以高枕无忧。

  类似的现象不断增多,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同时,作为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或理财产品的银行,也要强化管理、堵住漏洞,以免让人们去银行存款变成一场考验智商和定力的“危险之旅”。毕竟事情发生在银行里,不少客户之所以购买某些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忽悠的事情多了,对银行的形象和声誉无疑也会造成损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