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文件”必须严谨,不能产生歧义,但其往往因表述严谨让群众觉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即将“官话”翻译成“白话”,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讲清楚。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一再强调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百姓看懂“红头文件”,既是水平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清静晓梅:“红头文件白话版”体现了政府更加亲民爱民,拍手称赞的同时,对“红头文件”的“白话版”充满了期待,这样的举措,会让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增加。
@趣味象牙塔:将“高冷”文件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是真正对民负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以往国家的惠民政策或刚公布的新政,很可能因为语言过于规范,而让普通民众不容易理解,甚至因此而不去关注新政。如今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更容易让百姓关注国家发展,支持新政。
@硕鼠米米2011:“红头文件”使用行政公文表述是为了彰显其官方严肃性,一般来说普通老百姓不会存在不懂“官话”的现象,对于政府来说,前期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后期把政策贯彻落实好才是最重要的。
@风景城赏风景:“红头文件”由“官话”变成“白话”,会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执行者掌握内涵,便于实施。这不仅是文风的改变,更是政风的改变。
@奥特曼小豆:“红头文件”还是应该保持稳重严谨的特点,因为它是正式的官方文件,需要对外公开执行,本身的措辞必要做到严肃正规。而且现在教育水平都普遍提升,说完全看不懂是不太可能的,对于某些专业词汇可以在文件后面附文解释,帮助理解。
@益昌人:“红头文件”应该通俗易懂,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进而得到落实和执行。只有文件接地气,政策才能得民心。
@zi色feng铃:读懂方能入心。“红头文件”的“官腔”过重会让百姓敬而远之,而通俗易懂的“白话”往往更能获得人心。
@风开季节:这样的改变,可以更亲民,让文件精神接地气,从而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文件落到实处,真正让百姓受益。
【下期话题】
校长拒为女儿择名校
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殷涛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而是让女儿进入了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大多数的朝阳中学,这也让他承受了来自身边人的不少话语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最近,殷涛的一篇文章《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又让他成为“网红”,殷涛的做法获得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长的力挺、点赞。对于殷涛的做法,有网友表示不认同,认为应该为自己孩子创造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也有网友表示支持:“校长把自己的女儿放在了‘家门口的学校’,我又相信‘优质均衡’了。”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