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首届世界太极养生文化高峰论坛 暨2016年中国·桓仁全国太极拳公开赛举行
太极圣地陈家沟
和式太极拳
习练太极拳的四忌八要
跟着张保忠学太极剑(十一)
杨新生:传承中创新太极养生文化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 年9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新生:传承中创新太极养生文化
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杨新生在习练太极拳。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从太极圣地焦作到经济特区深圳,一位从太极故里走出的拳师,独闯鹏城,笃志传拳,几年间,他在深圳举办了百场公益太极拳培训;他师从国内多位太极拳名师,几十年练拳不辍,并将太极拳拳理融会贯通,创编出八式太极养生功及笑太极,将太极养生文化发扬光大。他就是国家一级拳击裁判、笑太极创始人杨新生。

  1969年,杨新生出生于博爱县清化镇(现为清化镇街道)小中里村。该村尽管不大,但习武氛围浓厚。清朝时,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杨虎(又名书文)曾在此传授太极拳。“村子里的年轻人都爱习武,当时他们除了习练陈式太极拳,还打少林拳、擒敌拳、八极拳。”杨新生说。正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7岁时,杨新生拜忽雷太极拳传人杨北平为师,就此与太极拳结缘,而让杨新生笃定走上专业武术道路的却是在1984年。当年,全国武术大家、北京体育大学门惠丰教授带领40余名学生来到博爱县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博爱县武术队队员规范武术动作,挖掘博爱月山八极拳文化。

  “当时我趴在博爱县体校围栏外观看,北京来的40余名队员集体压腿,习练绳镖、九节鞭,动作整齐划一,非常规范,让我感觉特别震撼。”杨新生说。从那时起,他决定走上专业武术队员的道路。

  1988年,杨新生考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业。上学期间,杨新生经常与同班同学探讨武术实战经验。在与校外体育学员的一次对练中,杨新生败下阵来,这让他意识到不能只练武术套路,还应注重实战搏击。为此,他更加刻苦练武,1991年,杨新生代表河南大学参加散打比赛,获得70公斤级别第二名。

  1992年杨新生大学毕业,分配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教学。“当时每所大学都有太极拳必修课,我就教学生们习练太极拳。”杨新生说,“在教拳过程中,我慢慢领悟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为此,1993年春节,杨新生又拜太极拳名家张喜堂为师,系统学习太极拳。当时,张喜堂住在我市新华街,杨新生每天晚上都会到张老师家里学拳,风雨无阻,他的拳技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2001年,杨新生南下广东,攻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科学研究生,在武术方面进一步深造,2003年他应聘到深圳一所学校担任体育教员。在深圳期间,杨新生发现大都市生活节奏快,许多都市白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办公室久坐使他们的脊椎、腰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高速运转的生活也让他们的精神出现焦虑、抑郁的状况。

  杨新生深知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内外兼修的养生功效,他希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能够重拾健康生活。他很快发现,传统太极拳套路中保留有很多的技击性动作,从养生角度上看,这些动作对普通习练者没有必要。

  为此,杨新生决定在保留太极拳精髓的基础上,创编一套适合大众养生习练的拳法。根据几十年的武术教学生涯,杨新生结合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功法要领,创编出了一套八式太极养生功。同时,他又结合太极拳“起吸落呼”“导引吐纳”的拳理,创编出笑太极,即习练太极拳过程中,结合逆腹式呼吸法,畅怀大笑,从而消除焦虑症、抑郁症。通过两者配合习练,真正使习练者身心合一、内外兼修,达到养生健身功效。

  近年来,杨新生创编的八式太极养生功和笑太极得到许多深圳市民的欢迎。目前,有7000多名当地市民习练杨新生创编的八式太极养生功。

  “健康是生命的基础,我希望通过习练家乡的太极拳帮助热爱生活的人们健康长寿。”杨新生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