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前不久,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利用先进的药物球囊技术,成功治疗了两例支架内再狭窄及分叉病变的患者,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这也为我市心血管介入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
据了解,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发展。1977年,人类第一次使用球囊扩张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此为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不过,虽然球囊扩张可以消除冠脉狭窄,但由于血管管壁的弹性回缩、内膜过度增生及管壁内膜撕裂等,还可促使血管再狭窄。到了1986年,出现了裸金属支架,不仅可以消除即刻血管狭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急性再闭塞的发生率,属于心血管介入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但是,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仍高达30%。到了2001年,出现了药物洗脱支架,使靶血管再狭窄率降至3%以下,被医学界称为第三个里程碑。不过,由于以前接受过裸金属支架治疗的患者数量非常庞大,发生支架再狭窄的患者的绝对数量依然相当可观。
市人民医院专家介绍,药物洗脱球囊手术出现以后,为解决支架内再狭窄带来了新的希望。药物洗脱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技术原理类似,本质上源于以导管为基础的局部药物输送装置理念,通过球囊携带的药物抑制内膜增生,只是携带药物的方式以及局部药物作用的时间不同。从理论上讲,球囊是抗增殖药物紫杉醇的理想载体,药物在扩张过程中能被迅速、均匀一致地挤压释放至患者局部血管壁,从而发挥预防再狭窄的作用。同时,由于抗增殖作用所需的局部高浓度药物持续时间较短,故而有利于血管壁内皮化的快速进行,从而避免血栓的发生。
此次该院心内一区实施的两例支架内再狭窄及分叉病变药物球囊手术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后胸痛症状,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患者支架内再次狭窄在80%~90%,属重度狭窄。医生经过反复会诊商讨后,决定为患者实施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及分叉介入术。手术中,心内一区主任郑海军和李爱琴、杨长宝、曾辉等医生精心操作,先以此前本报报道过的切割球囊技术,对患者血管支架内狭窄病变处切割,再谨慎地通过导管将药物球囊送达患者心血管内的支架狭窄处。然后,经过持续扩张35秒,使药物均匀释放于支架内层。术后,患者反应良好,胸痛症状明显消除。同时,手术也明显降低了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概率。
该院心内一区医生介绍,药物球囊术有许多优势,可以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可以避免永久性植入支架,可以单独应用或与其他心血管介入术组合选择使用。同时,与其他心血管介入治疗相比,这类手术没有增加设备或程序的复杂性,不具有支架药物释放使用的聚合物引起炎症反应,并能缩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时间,降低潜在的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