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贾黎明
“叔,你看我这妆化得中不中?”“哥,我这把曲胡又不好使了!”8月30日,在孟州市槐树乡刘庄村排戏现场,演职员工利用演出空档,向一位忙碌的老人请教着。
这位忙碌的老人名叫成先杰,今年83岁,是刘庄村人。尽管年事已高,但他耳不聋眼不花,精气神跟年轻人一样好。
“俺先杰叔这人可不简单,不但能写会画,还是个老戏迷。”槐树乡艺术团主持人杨香芝说,“艺术团走到今天,他老人家功不可没。”
成先杰1955年就入了党,是个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2010年,从村干部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成先杰想再为公益事业出点力。经过一番思考,他把目光瞄向了乡村的文化事业。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还不是十分充实。”成先杰坦言,这是他组建槐树乡艺术团的初衷。
经过一番紧张筹备,由成先杰挂帅的槐树乡艺术团成立了。最初时,因参演的人员大都没有演出基础,他们只是排练些小品、快板、歌舞、折子戏等小节目。后来,随着影响力逐步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开始排练整本戏。目前,该艺术团已经排练成功的整本戏有《穆桂英挂帅》《清风亭》《三娘教子》《卖苗郎》《大祭桩》《鞭打芦花》等,演职员工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目前的33人。
农村有句话老话叫“想生气,去领戏”,意思是说带领戏班看似简单,实际非常费劲。在槐树乡艺术团走过的6年里,成先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到深更半夜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往家赶。他还从家里拿出近5万元钱,贴补给团里置办服装、道具。成先杰育有4个儿子和2个女儿,一大家人关系融洽,是乡亲们眼中的模范家庭。
一片冰心在玉壶。看到成先杰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到乡村的文化事业上,槐树乡的群众感激,艺术团的成员敬佩。为了支持这项文化事业发展,人们争相出钱出力,把艺术团办得风生水起。几年来,他们在附近村庄巡回义演近百场次,并为孟州的革命老区和移民村群众送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得到锻炼,成先杰去年主动从槐树乡艺术团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担任顾问职务。虽然已卸任一年多了,但直到现在,艺术团每次遇到大小事情,大家还是愿意和他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