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是农民的儿子,孩童时便在心里埋下了粮食高产的种子。高考时他毅然选报了农业院校,毕业后放弃从政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他热爱的黄土地上。
日晒雨淋数十载,黄土地上写人生。他不仅培育出多个高产稳产的玉米新品种,而且填补了温县农科所玉米新品种培育研究的空白。
他就是温县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郑和平。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朴实且勤奋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探寻他在育种路上留下的足迹。
走进玉米基因重组的王国
8月里的一天下午,烈日炙烤着大地。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更是蒸笼般闷热。此时的青纱帐里,只见庄稼不见人。
然而,地处温县祥云镇张寺村的该县农科所的一片玉米试验田里,一个戴着眼镜、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却“猫”在玉米地深处。他就是温县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郑和平,一个不是农民但比农民对土地更有研究的农业科研工作者。
记者循着郑和平的应答声走向玉米地深处。眼前的郑和平,不仅被汗水湿透了衣服,而且胳膊被玉米叶子刮出了一道道红印子。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热还要坚守在地里,他说这时候需要对玉米授粉情况进行观察。
“在外人看来这些玉米植株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其实差别很大。比如,这个玉米穗花丝是红褐色的,说明已经完成授粉;那个玉米穗花丝是粉白色的,说明还没有授粉。”郑和平说,“这片实验田里种着几百种玉米,它们在粒饱满度、植株高度、抗倒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都需要观察、记录。”
“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就是把控制生命密码的基因进行重组,把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基因集聚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优秀生命群体。但是,就目前国内大多数育种机构的科研技术水平而言,还难以对基因进行直观定位和控制,只能通过作物所表现的性状进行基因辨识,利用人工选择的方式实现遗传、分离、重组,进而达到对基因的重新排列组合。”郑和平介绍起育种知识。
“就玉米来说,基因已进化得相当复杂,许多性状往往由多基因复合控制,或不同基因连锁在一起进行性状遗传,需要通过杂交、复合杂交、回交等手段,打破连锁,累加增效,使其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基因重组排列,把诸多优秀性状集聚到一个种子上,这一过程漫长且难以控制。”郑和平说,一个玉米新品种从选育成功到推向市场,至少需要10年时间。很多从事遗传育种工作的专家教授,能培育出1~2个新品种已属不易,而终其一生没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也不足为奇。
“正因为如此,我不敢懈怠。”郑和平说,“玉米是草本植物,被称为百日草,意思是只有一百天的生长期。而这一百天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也是我一年中工作最紧张的时间段。为了在一个季节里多做一些新的组合,并进行仔细鉴定与对比,我往往要在试验田里播种上千个玉米品系。”
埋在心里的粮食高产“种子”
郑和平1971年出生在温县岳村乡关白庄村一户普通农家。“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母整天干着粗重的农活,但地里的收成很低,打下的粮食勉强糊口。为了帮他们减轻负担,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下地干活。割麦、碾场、耙地、拔草、打治虫药,什么农活儿都干。”郑和平说。
那时候没有成套的农业机械,也没有除草剂,农民只能靠人力畜力来种田。父母不想让儿子复制父辈的劳苦生活,一直鼓励郑和平努力学习,走出这片黄土地。但是,郑和平却萌生了一个志向:科学种田,让土地贡献更多的粮食。
高考之后,成绩优秀的郑和平本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却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农业院校,并被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录取。由于学校距离市区较远,很多同学都抱怨地理位置偏僻,但是郑和平却怡然享受着这种远离闹市的安静。每天除了上课、做实验,郑和平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农业书籍、报纸、期刊等是他最好的“伙伴”。
1994年,郑和平大学毕业。当时他面临两个工作选择:一个是到乡镇机关,另一个是到农科所。在很多同学选择从政时,郑和平依然坚持振兴农业的初心,最终选择了温县农科所。
满怀憧憬而来,但县农科所迎接他的却是一片凋敝景象:房屋破漏、土路泥泞,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由于长年致力“温麦系列”研究的团队已经非常成熟,郑和平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相比之下,当初选择从政的同学则在各乡镇干得风生水起。即使面对如此差距,郑和平依然没有后悔当初的抉择。
1995年,时任温县农科所所长的张宝华找到郑和平,希望他另辟蹊径,从事玉米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培育玉米新品种,在当时的农科所是一项全新工作。明知玉米新品种选育是所有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中最辛苦的工作,但郑和平却很乐意地接受了。
从培育玉米杂交系这项最基础的工作起步,郑和平逐步走进玉米的王国。播种、浇水、套袋、治虫、间苗、定苗、施肥,郑和平像一个踏实的农民一样每天往返于农科所和试验田之间。培育玉米杂交系是一项耗时长、见效慢的工作。8000多个玉米新组合从父本、母本的选择,到帮助每一个杂交系精准授粉,郑和平和他的团队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试验田里的玉米。
二十载育种风雨路
为了观察、记录玉米的抗倒性、主要病害的抗性等情况,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郑和平每天都要流连在玉米地里,可以说是风雨无阻。
今年6月,郑和平的女儿面临高考,但玉米播种讲究“五黄六月争回耧”,为了跟大自然抢时间,他把照顾女儿高考的事全推给了妻子。其实,多年来家人早已习惯了逢事不指望他。尤其是每年6月到9月,他跟家人是聚少离多。即使孩子有病住院,他也是多在地里少在病房。
玉米生长期中,他不仅顾不得家里的事情,连他自己都照顾不好。从事玉
米新品种培育起初的几年里,他每年都会出现中暑情况。为此,他在夏季口袋里总是装着藿香正气水,至今还是如此。
一年7月的一天,他在地里打除草剂,农药在高温下迅速扩散,加上玉米地里密不透风,他眼前一黑,晕倒在田地里……
2004年,第一批性状稳定的自交系终于完成。经过组配、测交后,收获了1000多个新组合,玉米育种工作终于进入一个新阶段。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连续几天暴雨后,玉米地里一片狼藉,很多自交系和新组合毁于一旦。
“那一次试验中,有一个新组合在抗倒性、颗粒饱满度等方面都表现出色。遗憾的是,由于没有保存好自交系的种子,就这样错过了一个优秀品种。”郑和平说,“做科研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几年也不一定收获满意的结果。但是育种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做,只有育出新品种,土地才能奉献出更多的粮食。”
一切又重新开始,郑和平在反复试验中积累经验,为温县农科所玉米研究蹚路子。2011年,郑和平终于培育出温县第一个通过省审的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的玉米品种“温玉601”,实现了温县农科所玉米新品种培育零的突破。
如今,郑和平在玉米良种选育的岗位上已默默坚守了20年。20年心血与汗水,孕育出一个个优良高产的新品种。由他主持培育的玉米新品种“温单18”“温单268”已经通过省级申报,正在黄淮流域开展区域试验,有望在未来两年通过省审,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与此同时,他也为温县农科所建立了一套玉米培育的研究体系。
记者手记
同他一起走出大学校门的同学,如今许多人都有了或大或小的“官帽”,而他却一顶草帽戴到今;当初离开农业战线的同学们都已经开上了私家车,而他的交通工具仍是一辆破旧摩托车;转行从商的同学如今腰包里都有大把的钞票,而他口袋里总是装着消热抗暑的藿香正气水……
但是,他没有羡慕,更没有心理落差。诚然,他不富有,但他孕育出丰收的种子,让大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让农民收获更多的希望,他内心充实而强大。
对职业选择的不同,决定了人生道路的不同。郑和平在择业时保持了初心,在时光中选择了坚守。让我们为他的初心与坚守点赞!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怀川大地竞风流》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0391)8797351
手机:1393816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