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沁灌区名片
引沁灌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起太行山,西跨王屋山,南达北邙岭,是黄河支流沁河自晋入豫的第一座大型山岭灌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更是驰名中外的“人工天河”,是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灌区范围包括济源市、孟州市和洛阳市吉利区共15个乡镇367个行政村,人口50余万,耕地面积5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1965年,济源、孟州人民为改变生存状况,全民动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建设引沁灌区的伟大工程, 1968年建成通水,彻底解决了济孟山岭区严重缺水的根本难题。
灌区以沁河为水源,有总干渠1条,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第一渠首位于沁河峡谷济源市克井镇紫柏滩,第二渠首和山西省晋城市拴驴泉水电站尾水相连,渠尾止于孟州市槐树口,全长102公里,共有建筑物626座,有干渠15条,加支渠16条,中小型调蓄水库37座,蓄水池200余座,提灌站156座,机井1676眼,水电站2座,渠系工程长达2000余公里。灌区经过初创、扩建、配套、加固改善和节水改造,已形成一个“引蓄结合、以蓄补源、长藤结瓜、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
通过近50年的发展,灌区已由单一农业灌溉发展为农村安全饮水、农业、工业、发电、养殖、生态、城市等全方位供水格局,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被灌区群众称为“生命渠”和“幸福水”。
回眸“五个全面”谱写灌区发展新篇章
过去的5年,对于市引沁局来说,是不平凡的5年,是硕果累累的5年。
这5年,市引沁局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建设全国一流灌区、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建设节水型、安全型、效益型、科技型、服务型“五型灌区”和建设务实、文明、平安、美丽“四个引沁”为抓手,突出节水灌溉、工业供水和渠库联调,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引沁振兴和富民强局“三大战略”,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建设水平和发展水平,务求创造出党和人民满意的一流业绩,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作出了贡献。
全面加强供水管理服务。5年来,市引沁局共引水20.5亿立方米,农业灌溉引水3.9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03万亩次,为灌区粮食实现“十二连增”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实现水力发电2.52亿千瓦时。在有效保证农业灌溉的同时,工业供水稳定增长,为灌区工业企业供水1.5亿立方米,保证了孟州市西部工业区、济源市玉川和虎岭工业集聚区等企业生产用水的可靠性和连续性。灌区生态补水5380万立方米,蓄水补源7700万立方米,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全面巩固改善工程基础。5年来,市引沁局共完成项目工程投资10750万元,夯实了灌区发展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管养分离的管护办法,加强总干渠的日常维护,建设标准堤防60余公里,植树4万余棵;协调相关责任煤矿出资1650余万元对总干渠煤矿沉陷段进行治理;投资60余万元建成引沁灌区水量信息化调度中心。全面加强干支渠“万米合格渠段”建设,修复干支渠道5万余米。河南引沁水电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基本完成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河口水电站技术改造任务。通过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使灌区整体面貌、渠道输水能力、调水配水管理和抗旱防汛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全面改善提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5年来,市引沁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对基层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对局机关和基层管理单位的办公条件和职工食堂进行改造。按政策要求足额发放各种绩效和补贴,适时足额调整兑现工资,加强向基层管理单位倾斜,广大职工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广大职工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5年来,市引沁局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第一工程”来抓,深入开展“人民在心中,转型我先行”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推进党的建设,使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全面统筹协调发展。5年来,市引沁局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公共机构节能、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工作,树立引沁良好形象。市引沁局先后荣获“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全省水利系统水政监察队伍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单位”“河南省水利风景区”“市级文明单位”“全省水利系统工人先锋号”“焦作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焦作市公共机构节能优秀单位”“济源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绿色机关”“平安单位”和“济源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展望时代催人奋进,使命激荡人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水利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引沁灌区转型发展、争创一流的关键阶段。敢为人先,务实重干的引沁人在新的历史阶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手笔描绘灌区“十三五”发展新蓝图,吹响了奋力开创引沁事业新局面的战斗号角。
“十三五”总体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焦作、富裕焦作、美丽焦作、平安焦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总要求,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引沁精神,持续落实转作风、破难题、促发展、创一流的工作要求,以建设全国一流灌区,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建设节水型、安全型、效益型、科技型、服务型“五型灌区”和建设务实、文明、平安、美丽“四个引沁”为重点,以提高灌区服务质量、综合效益和安全保障水平为中心任务,以供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抓突破,全面抓提升,基础抓巩固,整体创一流,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为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三五”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计划引水17.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00万亩次,蓄水补源1.25亿立方米,发电2.2亿千瓦时。
灌溉水利用系数力争达到0.6以上,水费水量对口率100%。
全面推进引沁“十大建设”。
农业用水可靠保障。抗旱防汛成效显著。工业供水持续稳定。供水效率全面提高。生态供水有效统筹。灌区水质持续改善。
工程安全和供水安全全面加强,确保灌区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五型灌区”和“四个引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灌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灌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灌区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灌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一步发挥,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建全国一流灌区取得有效进展,灌区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五和全国“第一方阵”,全面开创引沁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十大建设”筑牢引沁发展基础
引沁灌区开灌近50年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彻底改变了济源、孟州、吉利区山岭区十年九旱的严重缺水局面。灌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由昔日的荒山秃岭水贵如油和贫穷落后变成了如今的林茂粮丰、山清水秀和城乡繁荣,变成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热土。为进一步巩固引沁基础,支撑长远发展,更好地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十三五”期间,要着力推进“十大建设”。
建设坚强渠首。保证引沁灌区总干渠渠首工程可靠安全,保证引水长期稳定。
治理引沁总干渠煤矿区隐患。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防汛安全、煤矿安全和周边村庄企业安全。
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期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年节水600万立方米。
高效节水项目建设。统筹建设规模化高效节水面积30万亩。
“一渠四带”服务示范区建设。改造提升总干渠,服务沿渠现代农业带,服务沿渠工业经济带,服务沿渠生态林业带,服务沿渠旅游景观带。
引沁灌区水利风景区建设。充分利用灌区高山大河、豪气奔放、万般奇秀、得天独厚的水利风景资源,打造灌区百里画廊。
互联互通工程建设。重点完善渠网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水平,提高灌区运行质量和效益。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河南引沁水电有限公司向集团化发展,充分开发引沁水能资源。
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改善传统落后管理条件,全面提升灌区管理水平。
水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水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提升灌区管理的精神文化内涵,推进灌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灌区,建设全国一流灌区。
本报记者 杨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