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董志强、吴永红)日前,我市被省推荐作为全国“七五”法制宣传教育联系点上报全国普法办,这是继我市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之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再次受到上级肯定。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一三五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模式,促使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精准化、多样化发展,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健全一套体制机制。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是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市注重狠抓四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即领导体制、职能部门联动机制、目标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一府两院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始终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职能部门主题责任,落实普法任务,创新活动载体,营造宣传氛围,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推力,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每年都将普法依法治理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将普法工作与重点项目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我市连续五年在全省考核名列第一。不断提高普法经费标准,足额拨付到位。据统计,“六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普法经费2100万元,为全面完成“六五”普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构筑三大普法平台。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构筑三大普法平台,即普法教育活动平台、新媒体传播平台、法制文化阵地平台。充分发挥“12·4”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品牌效应,通过开展“法律七进”和各类法制宣传主题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积极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学法用法活动平台。据统计,“六五”期间,全市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350场次,法制讲座1000余场次,发放资料50万册,形成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发挥“互联网+”新兴媒介的作用,全市50余家部门建立了普法网,在80多个广场视频、100多个楼体视频、1000余个单位LED显示屏,不间断开展法制类公益宣传活动。持续推进法制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15个,大型法制公益广告栏60余块,法制游园8个,法制街区15个,法制长廊100余个,法制园地4000余个。其中,缝山公司法制游园、中站许衡法制文化公园、地税局法制宣传基地被评为全省首批优秀法制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和优秀法制文化建设示范点。
突出五类重点对象。紧紧抓住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居)民5个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强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落实,确保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每年至少安排两次集中学法活动。坚持把公务员学法用法列入市委党校、行政院校、干部网络培训规划,先后举办各级各类公务员法制讲座350余场次。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连续十年组织开展“法在校园”系列活动,为1100余所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3500余场。挑选300余名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全市重点企业结成对子,为企业转型改制和生产经营提供法制保障。依托各级党校,每年都要组织农村干部集中进行法制培训。“六五”期间,累计培训基层干部4.5万人次,组织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工地”活动600余场次,印制农民学法用法读本5万册。
抓好七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项目,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推动法制宣传不断迈上新台阶。先后开展了“百乡千村万户”大宣讲活动、建设“一百个基地一千个长廊一万个橱窗”的法制宣传、“十乡百村”法制创建、“33221”示范引领工程、普法验收“六个一工程”“法制校园阵地建设项目”、法制文化(公园、游园、街区、长廊等)项目建设,收到良好效果。
据统计,近5年来,4个县(市)区被国家、省表彰为法制创建先进单位,39个单位被命名为“法制型政府”“法制机关”,7个行政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5个行政村(社区)被评为全省十佳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198个行政村(社区)被评为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焦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正走向全省乃至全国,我市相继被评为全国法制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
奋力创佳绩
献礼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