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吴永红、段振福)近日,市司法局组织由全市各基层司法局局长和市局机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观摩检查组,分成两个组深入到11个县(市)区31个观摩点,对法治校园阵地建设、人民调解员队伍“三化”建设、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公证便民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进行集中观摩和打分测评,全面检验司法行政重点工作成效。
为了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以来,市司法局探索实施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工程,即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工作,把重点工作用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来做实,取得了实效。两年多来,通过实施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办成了多年想办没办成的大事,取得了一些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整体工作持续保持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领先位次。
聚集中心 精准选题立项
日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拉着武陟县司法局金牌调解员李新娥的手,连声说着:“谢谢闺女,你让我及时拿到了赔偿款。”原来,金牌调解员李新娥刚调解完一起人身伤害案,使当事人家属当天就拿到了赔偿款。这位老人就是2015年以来,市司法局推行的人民调解“五项”基础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这个重点工作项目的受益者,群众有纠纷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了。
要想把项目做好,做出成效,选准重点工作立项是首要因素。该局确定重点工作项目的流程是每年年初由业务科室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经主管负责人同意,向市局党组报初选项目,然后该局党组在充分征求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后,集体研究确定重点工作项目。
那么,选报的项目哪个能上,哪个不能上?用一把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呢?
2014年以来,该局在推进项目过程中,积极探索和不断总结,形成了“大局下谋划、借东风推进、拉清单落实、树样板引领”的工作方法。这把尺子就是“大局下谋划”重点工作项目,即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社会发展大局下谋划重点工作项目,凡是有利于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优先列入重点工作项目。
2015年,该局紧扣省委、市委加强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市委政法委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的工作大局,研究确立了人民调解“五项”基础建设项目,并提请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做实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群众有纠纷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全市95.6%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就地化解。
公证处便民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项目是经过两次争取被纳入今年重点工作项目化建设的。对此,该局公证工作指导科科长张运才说:“看到其他业务工作列入项目化建设后,有效提升了工作质量,自己感触非常大,因此积极要求把自己管理的公证工作纳入重点项目。”
“2014年至2016年,全市司法行政机关每年确立5项重点工作项目,3年确立了15项重点工作项目。通过抓项目建设,我们树立了一批样板,实施项目化管理是我们创新工作方法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该局局长杨吉喜说。
协同发力 推行清单落实
在2014年上半年全市性的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讲评会上,某司法局在推行法治创建“33221”示范引领工程时工作不力,在11个县(市)区因排名倒数第二而受到批评。会后,该局变压力为动力,组织人员到外单位实地观摩学习,交流做法,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亮点,工作很快有了较大提升,在当年第三季度重点工作项目进展情况通报时,这个司法局排名已跃至第三名。
“刚开始搞重点工作项目化建设时,一是无现成经验可循,二是有的基层单位的负责人认为是摆花架子、图形式,三是各单位项目进展不平衡,存在的问题各有差异。”杨吉喜介绍。通过不断实践,该局探索总结出了推动项目建设的有效方式:拉清单落实、树样板引领。
拉清单落实,即实施项目建设清单化。该局引导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对每项重点工作项目建立一本台帐,对每个工作节点、每项工作内容建立一册清单,倒排工期,责任到人,看似软任务变成了可以量化的硬指标。各基层司法局推动工作变成了自觉行动,按照每个重点工作项目的完成时限逐个销号推进。
在措施保障上,该局加大对项目进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建立了重点工作项目每月通报、季度点评、半年观摩、年底考核的制度。该局每季度都要召开一次讲评会,半年组织各基层局相互实地观摩其他单位推进项目情况,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排名,前期创建好的单位被树为了样板后,备受鼓舞,进一步完善提高,滞后的项目奋力超赶,自发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干事创业氛围。
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避免出现“棚架”现象。该局还依托警务督察支队,成立了重点工作项目专项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提出督查工作建议,并进行跟踪督办。
每个项目就像一个小小的支点,推行好的话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推进项目建设时,该局想方设法撬动各种资源推动工作开展,2015年,在实施人民调解“五项”基础建设时,紧紧抓住省市委加强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的有利时机,准确把握乡镇(街道)司法所在预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核心作用,形成加强司法所建设的专题报告,向市委、市政府、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汇报,市委两次召开高规格会议,逐个约谈县区委书记,着力解决基层司法所人财物保障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基层司法所建设列入重要督导事项,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见报,强力推动11个县(市)区从乡镇(街道)和县(市)区直部门调剂189名正式在编人员,充实到乡镇(街道)司法所。司法所年人均1.6万元基层公用经费全部列入县(市)区财政预算,并做到足额拨付,彻底解决了乡镇(街道)司法所人员经费短缺问题。
巩固成果 建立长效机制
“抓项目就是抓要害,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落地生根,通过几年的积累,我们的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杨吉喜在今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建设讲评会上如是说。
目前,实施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既是引领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发展的发动机,又是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助推器。2015年,该局确立了社区矫正中心建设项目,考虑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条件薄弱的实际情况,该局计划在当年年底前,在10个县(市)区及新区分别建成1个社区矫正中心。1年下来,通过项目化推进、拉清单落实,全市共建成了7个集管理教育、心理矫治、临时救助、技能培训、过渡安置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矫正中心。
自2014年以来,该局已完成了10项重点工作项目。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基础建设大为改观,窗口形象明显提升,基层面貌焕然一新,整体工作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15年,该局的人民调解、司法所建设、社区矫正、律师服务型执法、法律援助、法制工作6项工作在全国、全省性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推进“六五”普法、罪犯特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国家司法考试等工作得到省司法厅领导的肯定,人民调解、普法宣传、律师管理、法律援助等重点工作被《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和《中国长安网》等主流媒体报道,涌现出了全国模范司法所武陟县詹店司法所、全国先进司法所修武县郇封司法所、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王基路、全省最美人民解调员张文远等一批先进典型。该局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司法行政工作暨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市律师协会党委被省委组织部选定为“三严三实”基层联系点。
现在,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已经成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带动整体工作的抓手,为了把这项工作方式固定下来,该局研究制定了相关制度,建立并实施重点工作项目建设的实施情况与年度考核奖惩兑现挂钩机制。对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很多领导干部来说,最有“杀伤力”的是自己单位工作能否被认可,年底本单位能否被上级部门评为先进单位。因此,该局提升了平时考核的权重,将每项重点工作项目日常进度情况都记入平时考核分值,谁应当先进,谁应受批评也就有了依据。
目前,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已经真正成为焦作市司法行政机关推动司法行政发展的一把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