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昌采访,有一种现象令人深思:外地的企业、项目不断在长葛落地生根,美国奥特易、德国西门子成为当地企业战略合作伙伴,汕头万顺包装、安徽中森虎皇、天津长海不锈钢在这里投资办厂,而与此同时,外地想到长葛招商却怎么也招不走。森源电气在长葛市域外投资一些光伏发电项目,但始终把核心装备生产和所有生产基地都放在长葛;黄河旋风原计划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上7个项目,但最终还是将项目都放在长葛……
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长葛,而外地到长葛招商却招不走,原因何在?长葛市,这个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不临海、不临港,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的内陆县级市,何以有此魅力?
“企业是候鸟,哪里温暖向哪里飞,走遍全国,还是长葛的发展环境好!”在长葛本土崛起的明星企业、上市公司森源集团董事长楚金甫一语道破天机。
与其他地方一样,许昌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许昌市商务局副局长周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二分之一”工作法,即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将一半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招商引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考察企业、洽谈项目,各县(市)区也积极行动,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同时,许昌市制定了开放招商考评办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激励支持体系。
许昌一份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该市多次组织小分队参加在全国各地召开的重点产业招商推介会、经贸洽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要经贸洽谈活动。5年多来,先后组织小分队赴香港、广东、深圳及东莞等地开展产业招商活动,同时成立专业招商小分队,重点围绕特色产业,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积极寻求产业结合点,广泛对接客商,洽谈投资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短短5年多时间,国家电网、国药集团等央企国企落户许昌,飞利浦等一批知名外资企业入驻许昌,汉能、濠吉等一批知名民企也顺利落户许昌……
客商投资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何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快、效益好,是招商引资工作的核心问题。为此,许昌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优化行政服务环境,以提高服务效率为目标,对入驻项目相关注册报建手续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大幅度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工作流程。
长期以来,许昌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招商引资情况汇报,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完善重大招商项目谋划、招商项目责任推进、签约项目跟踪服务等机制。在具体工作中,为了使引进项目能够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许昌市商务局和其他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到建成投产的全程服务,协助企业办理注册及相关审批手续,协调项目用地及水、电、气、热、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兑现项目入驻的所有优惠政策,确保客商愿意来、留得住。
此外,许昌还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服务企业、市直单位分包重点服务企业制度,加强督导,有效推进企业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建立了市政府与许继集团、烟草行业对接机制,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促进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合作。整合、创新许昌市企业服务网,建立许昌市企业服务微信公众平台、许昌市企业服务微信群、许昌市企业家微信群,丰富了企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光招商引资还不够,怎样帮助招来的企业和项目安好家、落好户很重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许昌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为给企业和项目“筑好巢”,许昌还在土地、融资、环境、服务等方面出实招、下狠手。
以长葛为例,长葛市在保障企业用地上树立“宁可地等企业,不可企业等地”的理念,提前为企业预留土地。森源集团投资建设占地510亩的电气基地项目,一期项目在建时,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就帮其完成二期项目征地;560亩的重工车辆制造基地项目尚未全面投产,得知企业有建设电气三期项目的意愿,长葛市就为其预备好500亩用地。
想企业之所需,为大企业、大项目预留发展空间,对新上工业、服务业重点项目实行政府土地“零收益”政策,也是长葛项目落地快的重要经验。近年来,长葛共保障重点企业项目用地5000多亩,累计拿出2.89亿元资金异地补充耕地指标9396亩,全部用于企业发展。
一个新的企业和项目落地,会为融资难而愁肠百结。融资难,是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各地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长葛市财政专门设立企业应急调贷资金池,向22家企业提供34笔应急贷款,累计投放资金3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长葛开辟企业融资办证绿色通道,为28家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为40家企业办理房屋抵押登记,帮助融资14亿元。
项目建设的前期手续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在长葛经营企业却不用为此发愁。招商引资项目裕同印刷入驻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后,在“驻厂员”的帮助下,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规划设计、项目布局等程序,并顺利招满工人,快速建成投产。后来,其总部在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时,首选长葛,并提出要把长葛的子公司建成其辐射周边省份的“北方总部”。
招商难,招来好企业更难。许昌一位长期在外招商的县招商局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全国有2000多个县(市),每个县(市)都在北上广和珠三角地区派有招商人员,招商引资难度可想而知。
怎么办?许昌的答案是:科学谋划,创新思路,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发挥优势,招大引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精准招商。
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许昌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机遇,以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商业街区为平台,结合所辖各县(市)区特色产业,集聚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由单项产品向集成系统拓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优先发展电力装备首席产业链,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链,优化提升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电梯、食品及冷链、超硬材料及制品、再生金属及制品六大优势产业链。
发挥优势,招大引优。许昌围绕装备制造、中医药等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紧盯中国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筛选产业关联度强、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对接,通过引进项目壮大主导产业;依托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强与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引进一批商务综合体、商业服务市场和商业街区项目,打造城市服务品牌;坚持“两眼向内”,加强现有企业群中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务实诚信企业与大企业、境外企业的对接,开展产能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突出现代服务业招商,把现代物流、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金融、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和民生新领域作为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谋划适应许昌发展的重大招商项目,积极与国内行业龙头对接,从而快速调整全市产业结构。
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精准招商。许昌在开展好三国文化周、花博会、药交会等传统招商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每季度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一次由市政府主办、县(市)区承办的专题招商活动,每次活动突出一两个县(市)区和重点产业,加大精准招商工作力度;整合资源,建立重要客商信息库,对已建立联系的招商中介机构和商会、协会资源进行整合,定期将许昌招商引资信息送达商会协会、中介机构和各个驻地招商点,实现科学精准招商。
一个有利于投资兴业的环境,必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
西继迅达公司一位负责人说:“西门子公司选择在许昌投资,除了看中许昌近年来明显的变化、地域优势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还被近几年许昌经济快速发展、良好发展环境、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及效率深深打动。”
近年来,许昌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提升。在硬环境方面,许昌交通十分便利,境内现有7条高速公路、1条高速铁路,在建的郑万、郑合高速铁路纵贯全境,未来将有5个高铁站,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宜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4.35%、绿化覆盖率40.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7平方米,特别是许昌正在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描绘“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着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商的美丽城市。在软环境方面,许昌大通关格局初步形成,拥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机构,并且正在积极申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到98项,审批事项是全省最少的省辖市之一;民营经济活跃,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和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培育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约占生产总值的75%。
招商引资大潮正引领许昌迈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