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对锂离子电池生产中的13种材料进行准确的科学检测,为公司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说起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锂电研究所副所长李莉说道。
自2015年9月份多氟多新能源成立锂电研究所检测评估中心以来,短短一年的实践,该中心就投资近2000万元,购入了30台高科技进口设备用于锂离子电池生产材料、电芯的检测工作。从无到有,完善了13种生产原材料的检测办法,为企业抢占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制高点。
从2013年销售1000多套动力总成到2014年销售5000多套,再到2015年销售20000多套,多氟多新能源销售市场火爆的背后,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技术人员苦恼。不少原材料样品送到新能源后,经过传统手段检测发现理化指标一致,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性能却存在着明显差异。应该如何确保原材料的质量、指标,为企业产品质量提供更牢固的基础保障呢?成立检测评估机构,使用更加专业的手段对原材料、电芯等进行技术检测成为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工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随着我国锂离子电池的迅猛发展,虽然全国同类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原材料评估仍然是国内同行业中的空白。重重难关,并没有让新能源人望而却步,反而激起了大家的斗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能源首先通过企业内部选拔、对外招聘等方式,组织了8名技术人员。大家在李莉的带领下,通过仪器考察、技术交流、查找文献等办法,对目前国内外的专业仪器现状进行了摸排。在考察过程中,技术人员不断结合新能源产品特点,寻找合适的专业检测仪器,将这些仪器投入到评估工作中来。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检测评估中心先后购入了原子力显微镜、加速绝热量热仪等高科技进口设备用于评估工作,并逐步完善了对材料体系、工艺体系、电芯产品微观表征手段进行机理探究的评估办法。
不断购入高科技仪器的同时,检测评估中心还保持着常态化的业务培训课程。据介绍,该中心通过邀请业内专家、内部交流学习等办法,始终坚持每个月一到两次的高密度培训,有效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检测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掌握了13种原材料的检测标准和检测办法。以负极材料的分析为例,过去新能源技术人员要想对负极材料的样品进行指标检测要使用人工实验的办法,这样的检测一般需要1~3个月时间,结果还不理想。而现在利用检测评估中心的粒度粒形分析仪,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一检测工作,在节约人工、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引进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完善电芯的评估技术手段,为电芯的微观机理型探究继续努力。”李莉说起检测评估中心的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