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日前,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成功完成了一例复杂多发孔房缺介入封堵术。据了解,此项手术在该院尚属首例,这也标志着该院心胸外科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方面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
房缺也称房间隔缺损,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为心脏原始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人的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遗留有孔隙。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3。由于心房水平存在分流,此类疾病可引起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危及生命。以往治疗房缺,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手术方法。现在,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已有多种器械应用于房缺的介入治疗中。由于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较低,很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但是,较单孔房缺,多发孔房缺的介入治疗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接受此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是一位7岁的小姑娘。正常情况下,一般房缺患者存在一个房缺孔,而这位小姑娘手术前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心脏存在多个房缺孔,并且患者心脏房间隔呈筛孔状,最大孔位置很不利于建立介入轨道。专家介绍,与单孔房缺相比,多发孔房缺患者房间隔较薄弱,手术中使用的封堵器不易固定,且封堵器之间也会有较大干扰。同时,多孔房缺对手术中的顺序选择和判断也有很高的要求。
手术中,该院心胸外科主任董晓龙和医师陈新涛在超声仪器引导下按非常规路径,顺利地为患者建立了介入轨道,并成功进行了多发孔房缺介入封堵术。术中,超声监测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目前,这位患者已经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