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南出才子。
来自江南的他,在医学领域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34岁时,他就挑起了心血管内科的重担,像这样年轻的科室主任,在全省心血管内科界也很少见。而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一名内科大夫,他凭借着自己的实力,竟然在血管外科界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当选我市血管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委。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带着他的团队,在攀登心血管内科医学高峰的同时,还将科室发展带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并且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钦佩的成绩。他,就是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心脏、血管科主任顾冰。
励志,从中专生到医学硕士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中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国家包分配工作,录取分数远远高于高中。家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顾冰,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取当地一所医学中专。1995年,中专毕业的顾冰被分配到当地一所煤矿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书到用时方恨晚,事非经过不知难”。到了医院工作后,顾冰才发现,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实在是太少了。由于学历低,加上没有多少临床经验,他工作起来十分费劲。那时,他暗下决心,不能就这样荒废人生。两年后,他鼓足勇气,报考了成人大专,到我市一家医校就读。在这三年里,他就像一条小鱼跃进大海一样,每天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忘我地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顾冰,得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的垂青,成为该院心血管内科一名医生。对于这份工作岗位,顾冰倍感珍惜。“在来到医院的前三四个月,我几乎泡在病房,那时候很难见到太阳。除了正常上班外,我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吃睡都在科室里,苦练医学本领。”顾冰回忆说。
苦心人,天不负。2001年,顾冰获批到第四军医大学进修一年,学习先进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自2001年涉足血管介入领域以后,他成为我市最早掌握冠脉介入技术的专家之一。此后,他依托血管介入技术,大力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率先在我市开展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术,其治疗方案得到不少省内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的认可。
尽管其在心血管介入领域小有成就,但是顾冰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沾沾自喜。随即,他作出人生中又一个选择——考研。当时,他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英语。面对困难,他并没有退缩。在考研的前几个月,他每天学习到凌晨三时才入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5年,他终于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考上郑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脱产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他在今后的医学事业中如鱼得水。
惊叹,在“软导丝”中练就硬功夫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目前冠脉介入治疗中最大的难点和挑战之一,占整个血管成形术的10%~20%,被喻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由于血管腔长时间完全堵塞,常规的导引钢丝操作技术常难以顺利通过病变。近年来,顾冰通过探索和学习,成功掌握实施了逆向导丝开通CTO病变技术。此前,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大的心血管诊疗中心能够施行此项手术。
前不久,一位右冠状动脉中段完全闭塞的患者在其他医院检查后,均建议做心脏搭桥手术。后来,这名患者慕名找到顾冰求治。根据患者的病情,顾冰随后采用心脏介入的方式为这名患者实施了血管重建手术。
术中,顾冰小心翼翼地转动着手中发丝一样的导丝,眼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精细的导丝、闭塞的血管,稍不留神可能就会引起动脉夹层、心脏穿孔等严重后果。顾冰采用逆向导丝技术,打通病变部位,又沿导丝送球囊至病变处,植入两枚支架,使闭塞处的血管被撑开。这条不可能打通的血管被打通,血流恢复通畅,手术成功。
“CTO病变介入治疗犹如进攻山头,正面进攻(正向技术)若无法取胜,采取背面迂回包抄(逆向技术)方式,往往可见奇效。”顾冰解释道,“只有把尖端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请外援的时代一去不返,才能让市民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近年来,顾冰在“软导丝”中练就一身硬功夫,实现一次次技术上的飞跃——2012年,严重左主干+三支病变的介入治疗被攻破;2013年,熟练掌握并独立开展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2014年,慢性闭塞性病变的逆向导丝技术被攻破……
最近,顾冰又完成从微创治疗到精准治疗的转变。
今年5月,一位在家中务农的患者突然感觉胸痛,被家人送至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经初步诊断是心肌梗死,但其病情却暗藏危险。
“冠脉造影提示他的前降支近段狭窄80%~95%,随时都有再闭塞的可能,需要植入支架,以确保血管管腔畅通。但是,细细观察他的冠脉造影结果,我发现在病变的血管腔内有不明片状结构。”顾冰说。这不明片状结构立即引起他的警惕,由于冠脉造影只能呈现血管的二维影像,不能判断这片状结构究竟是血栓还是血管夹层,这对后期手术植入支架来说影响很大。
在顾冰看来,如果患者血管内的片状结构为血栓,采取溶栓即可。但如果是血管夹层,这就给植入支架手术带来巨大风险,医生需要在狭窄的血管内辨别真假血管腔,只有将支架植入血管真腔才可以成功打通血管通道。而如果出现后者的情况,患者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静止在手术台上。此时,有着多年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经验的顾冰想到了IVUS(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导管将一高频微型超声探头导入血管腔内进行探测的新的诊断方法,经过电子成像系统可以形成血管腔的三维影像,显示心血管组织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微细解剖信息。这是在冠脉造影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检查方法,此前这种检查方法仅在国家级心血管中心才能实施。今年,顾冰将这一方法引入该院,并用于临床手术中。这样就可以精确测量管腔直径,观察血管内部结构,同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支架的贴壁情况。
通过血管内超声影像,患者血管腔内的情况清晰可见,这块不明片状结构为血管夹层。然而就是这块(片)血管夹层已经致使95%的血管堵塞,仅有5%血管真腔可供导丝通过,这无疑加剧了手术的风险。手术中稍有偏差,输送支架的导丝穿过血管假腔就会让患者命丧手术台。
“这台手术最关键的就是精准,要将输送支架的导丝精准地穿过极其狭窄的血管真腔,0.01微米的偏差都不能有。”顾冰说。
手术中,顾冰一方面根据血管内超声影像的提示寻找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位置的血管真腔;另一方面,娴熟地将输送支架的导丝在血管内进行定位。确定血管真腔的位置后,顾冰毫不迟疑,精准地将输送支架的导丝穿过血管真腔。很快,血管内超声影像显示,支架与该位置的血管管壁完美贴合,血管管腔畅通起来。手术非常成功,这名患者终于得救了。
超越,在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开疆拓土”
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有着创新意识的顾冰是“不安分的”。除了维修心脏这个“发动机”外,他还将专业的触角伸向外周血管领域。而他的“不安分”,则源于对患者的大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抽烟、高血压、肥胖、饮食习惯不良、糖尿病和老龄化等导致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统计,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正常人群中约占10%。此前,由于人们对血管疾病认识不足,常导致延误诊治,病人最终不得不截肢甚至失去生命。当看到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得不到专业的医治面临截肢甚至死亡时,顾冰的心里隐隐作痛。为了能够救治这类患者,顾冰决定从心血管介入领域向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开疆拓土”,在介入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等领域寻求重点突破,力求建立一个心脏、外周血管介入各学科齐头并进的实力科室。如今,在他所在科室的病房,有三分之一患者是外周血管疾病患者。于是,他决定向医院申请将心血管二区更名为心脏、血管科。
通过外周动脉插入一根导管,将一个小小的支架送入下肢动脉撑开阻塞的血管,原先准备截断的下肢又恢复了血流。这是顾冰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个最常见的场景。
在该科,糖尿病所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最多,这种病被医学界称之为糖尿病足。而顾冰开展的腔内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技术,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我市糖尿病足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据统计,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部溃疡,他们的截肢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临床上70%的截肢手术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全球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失去一条腿。如今,我们通过腔内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技术,可让患者躲过一‘截’,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顾冰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顾冰打破内科医生不能实施外科手术的固有观念,熟练地掌握一些外科手术操作技能。去年,一位99岁高龄的老人突患桡动脉闭塞,右上肢皮肤已经变成紫红色。随后,老人被家人送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慕名找到顾冰救治。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一般的青壮年身上,顾冰肯定会选择溶栓。可对于一位99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却不能这样做。“老人年纪这么大,如果用过高单位的剂量,很可能引发脑出血。但用的单位剂量太少,很可能血栓没有溶掉、血管没有打通,那这只胳膊就废掉了。”顾冰说。
最终,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后,顾冰决定开展右上肢动脉切开取栓术。当然,做这样的手术是有很大风险的,如果刀口过长、失血过多,老人同样会面临生命危险。于是,顾冰选择通过forget球囊将血栓拽出的方式,最终完成了这台手术。当看到一条四五厘米长的血栓从血管中取出时,顾冰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是对的。
不仅如此,顾冰还要求他的团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外科手术技能,能够熟练进行一些小切口、简单截肢等操作。此前,顾冰在降低血糖上、糖尿病一些并发症处理上,也多有收获。
如今,他在收治糖尿病足患者时,提出了“糖尿病足一站式服务”口号。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顾冰的“野心”很大,他不仅仅满足于心脏、外周血管病人,还涉足于与之相关范围的疾病。然而,在这“野心”的背后,深藏着一颗济世苍生的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