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中国家长节”暨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国际论坛在山东滨州举行,并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存在缺位现象,超过半数家庭由母亲主导孩子的教育,而由父亲主导孩子教育的不到两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位,不是第一次提出。去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称,父亲在照料和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角色陪伴、教育不足,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儿童日常生活的只占7.5%,共同教育的只占11.7%。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之所以发挥不足,甚至存在严重缺失,主要基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这种传统思想认为,父亲的首要任务是在外面打拼挣钱,以养家糊口。挣足钱,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至于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提升思想文化水平,则被认为是母亲的事。
事实上,孩子的健康成长,既需要母亲教育照射“阳光”,也需要父亲教育洒下“雨露”。缺失了“阳光”,他们会感到成长道路较为黑暗;缺失了“雨露”,他们会感到成长道路缺少生机。母爱“柔”而父爱“刚”,刚柔相济、互相弥补,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形态。
说得再通俗一点,父亲角色一般比较勇敢、刚毅;母亲角色一般比较温柔、体贴。一旦缺少父爱,而母爱过剩,男孩子就不容易形成男性品质,反而会出现中性化甚至是“伪娘”倾向,阻碍其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而女孩子,则可能因家中缺乏男性角色,而以男性角色自居,从而变得男性化。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父亲不管工作有多忙,事业有多重要,都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关注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承担起父亲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