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9时,在山阳区中星街道冯河村委会“老牛工作室”,冯河村61岁的村民张海琴和她的大儿子、二儿子及儿媳坐在一起,认真听取该村民调主任牛喜顺的调解意见,一桩婆媳关系的矛盾调解正在展开。
“二儿媳妇张倍倍,不管婆婆咋不对,她是你的长辈,你不能把婆婆家的玻璃给砸了,你说对不对?”牛喜顺说。
抱着孩子的张倍倍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婆婆张海琴则在一旁悄悄地抹眼泪。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上个月,二儿媳张倍倍出去工作,便把小儿子交给婆婆张海琴照看。张海琴在抱孙子时,不小心失手把孙子摔在地上,孩子头上鼓了个包。张倍倍下班回家看到小儿子被摔,又气又恼,当时就找婆婆理论,一气之下便把婆婆家的玻璃砸了,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让婆婆照看孩子。
在调解现场,张海琴眼圈红肿地说:“俺特别疼孙子,照看他时,时刻盯着他,生怕他被人给拐跑了。”现在,张海琴特别担心二儿媳不让她再照看孙子。
尽管张海琴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但张倍倍似乎并不领情。相处多年,她对婆婆早有怨言。张倍倍告诉记者,结婚分房的时候,她和丈夫分了一间小屋,而婆婆和公公则住在一间大屋内。如今,她有两个孩子,一家四口挤在小屋内。
“清官难断家务事”。牛喜顺偏偏不信这个邪。两个星期前,牛喜顺主动登门调查,给双方做思想工作。多次调解沟通后,张海琴同意从大屋搬出来,让二儿子一家住进去,并且屋里的洗衣机、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等电器都留给二儿子一家使用。张倍倍也同意以后工作忙的时候孩子还交给婆婆照看。
经过前期充分调解,牛喜顺在现场读了调解协议书,看双方是否还有意见。“二儿子一家换到大屋以后,张海琴和丈夫老两口第一年住老大家、第二年住老二家,兄弟俩人轮流照看,不管住在谁家,都不能给老人气受,平时老人咳嗽、感冒,在谁家,谁负责,如果老人生病住院,费用则由弟兄俩平摊。还有啥意见没?”牛喜顺说。
“没意见。”大家都很认同牛喜顺的调解,并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
“我跑跑腿、动动嘴,只要他们的问题能解决,我就高兴!”调解结束后,牛喜顺告诉记者。对于牛喜顺来说,他已经将基层民调工作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和神圣的职责。
据了解,今年61岁的牛喜顺在调解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成功调解居民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1000多起,其中记录在案的就有3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从没有人说过调解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