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项宏伟的事业,离不开精心的运作和强力的执行。
许昌、南通、扬州三地市的经验再次昭示我们:要干好干成一件事,没有精心谋划、精心运作、强力执行,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心中有梦想,脚底有力量。
许昌、南通、扬州尽管地域优势不尽相同,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也各有千秋,但却都在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从经济项目到招商引资、从民生工程到城市建设,无一不融入了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的理念。
许昌从过去的严重缺水到建成“五湖四海伴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生态美景,南通借助沿海沿江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叠加优势,与上海市闸北区合作开发建设了上海市北高新科技城,扬州主动融入长三角,落户上海转移项目20个,总投资301亿元……细节之中、数字背后,深深凝聚着三市矢志不移的宏大志向、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勇于奋进的精神力量。
许昌——永不放弃发展目标
历史上的许昌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2013年5月,许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水利部在全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这一历史机遇,精心谋划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包括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
钱从哪里来?许昌市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整合部门各类建设资金,集中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充分考虑市场、土地升值等因素,按照市场化融资模式,许昌市政府与河南水利投资集团合作,组建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了融资平台,打破了资金瓶颈。
在项目建设上,许昌市采取“全市统一规划设计,分县(市)区实施建设”的模式,确保3条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协调一致、高效推进,避免出现各自为战、标准不一的局面。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筹使用多部门涉农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叠安排、互不衔接、漏村空项、配套不全等问题。
目前,许昌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已累计完成投资54.6亿元,形成了以82公里绕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伴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长葛市在保障企业用地上树立“宁可地等企业、不可企业等地”的理念,提前为企业预留土地。森源集团投资建设占地510亩的电气基地项目,一期项目在建时,长葛市产业聚集区就帮其完成二期项目征地工作。占地560亩的重工车辆制造基地项目尚未全面投产,得知企业有建设电气三期项目的意愿,长葛市就为其预备好500亩用地。
长葛市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生产的企业有29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企业专利申请量和转化率连续9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同时,长葛市已累计与国内外80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博士368名、硕士1500名、行业顶尖技术权威人才21名。
南通——广开渠道打造招商安商高地
南通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其中一个重要亮点就是靠运作吸引客商投资,靠执行力提升招商实效。该市主要通过7个渠道招商引资:一是资源招商,以自然禀赋的资源招引项目。二是产业链招商,以南通支柱产业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为支撑点,以延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上下游配套项目招商。三是专题招商,围绕政策热点推进招商。四是驻点招商,以驻点推动零距离招商引资。五是委托招商。南通各县(市)区、相关重点园区专门制定了委托招商的管理办法,出台有竞争力的奖励措施,吸引境内外投融资、咨询、中介、协会等机构和在南通投资企业的高管、政府经济顾问等社会资源帮助南通开展招商工作。六是上门招商。南通重点聚焦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国企,调动一切资源优势和社会关系,主动在境内外开展上门招商和专题招商。七是共建园区招商。共建园区招商就是在大力推进接轨上海、融入苏南的过程中,通过与苏南、上海等地合作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先后成立了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产业园、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海门海宝工业园、复旦复华海门高新技术园区等一大批合作共建园区,不仅成为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的首选,也成为南通市产业集聚的载体。
南通市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不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协调会,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在审批、用地、环保、资金、开工、建设、投产、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提高签约项目落户成功率。
南通市大力简政放权,成为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首家成立地市级行政审批局。该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立法设立了“企业家日”。
扬州——多管齐下确保项目落地生根
扬州市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出台了13条面对面、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成立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建立市四大班子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把每年农历正月十八、4月18日、8月18日定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日;报纸、电视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都要让上个月全市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的重大项目情况上“头版头条”。
为了杜绝假开工现象,扬州市建立了月度通报、季度观摩、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项目长效督查推进机制,在全市所有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现场安装可360度旋转的摄像头,项目进展情况可通过这些“千里眼”实时传送到市委重大办的LED显示屏上和市领导的手机上。
扬州每年都出台服务企业发展的“二号文件”,形成了服务经济建设的强大合力,为企业经营、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营造了高效、快捷、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扬州市通过“新长征计划”“远征计划”,共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69项,建设校企研创中心56家,新增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42家,吸引48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落户扬州,本市有217名领军人才、188名优秀博士获省“双创计划”资助。
扬州市在得知上汽大众拟在全国布点时,积极与上汽大众沟通,在上汽大众拟在广州布点、扬州距上海地理位置较近的双重不利条件下,强力推进土地收储征迁工作,两个月时间就拆迁500余户、提供项目用地2000亩,赢得了上汽大众中德双方的认可。正是凭借这种高超的运作力和超强的执行力,近几年有包括30多家世界500强在内的160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