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并成为当今中国最负盛名的油画肖像画大师。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坚持用画笔探索“人的主题”这一时代命题,并以其揭示和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与脉动。
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巨匠,更是一位在中国油画的宏观坐标上作出标志性贡献的人物——他用油画传达中国水墨艺术的神韵,实现了油画的民族化,开了中国写实油画的先河。
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近日,利用靳尚谊先生回乡探亲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怀川骄子,探寻他的艺术人生足迹。
重拾儿时的记忆
他用画笔讴歌时代,而时代把他雕塑成了一位艺术巨匠。回到家乡的中国当代油画代表性人物靳尚谊先生,待人接物谦逊随和,言笑晏晏中尽显大家风范。
靳尚谊15岁拿起画笔,23岁走上中央美术学院讲台,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组评审委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
在艺术教育方面,他以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及其社会声望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中央美术学院在专业结构改革、新专业设立和学术发展等方面,成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中心与楷模。
弱冠之年,他的油画作品便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多幅历史题材画作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改革开放后,他的大量肖像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评论家称为当代中国油画肖像画的代表画家。上世纪80年代后,他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欧洲古典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艺术实践和主张促使我国一大批油画家向古典主义吸收艺术营养。
然而,作为当今中国首屈一指的油画大师,靳尚谊并非成长在艺术世家。那么,太行山脚下的产煤之地,怎么会走出这样一位艺术巨人呢?
靳尚谊祖辈的籍贯在我市中站区许衡街道东王封村。1934年12月的一天,我市团结东街的一个院子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婴儿就是靳尚谊。靳尚谊出生不久,就被母亲带到在北京做煤炭生意的父亲身边生活。
儿时的靳尚谊就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爱好和天性。“小时候,没有专门的临摹画本,我的教材就是《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连环画,我从中选择人物把它临摹下来。”靳尚谊说,因为临摹了太多连环画,他在小学时期就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画展”。当然,那个“画展”是在小学教室内举行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靳尚谊随父母回到乡下。1946年冬,父亲突然离世,家庭顿时陷入困境。无奈之下,母亲带着12岁的靳尚谊和年幼的弟弟投奔北京的外婆。
或许是命中注定他该走上艺术之路。15岁那年,靳尚谊在长辈的劝说下报考了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报考艺专,很重要的原因是
那时家里生活困难,而这所学校免收学费,还有助学金。”靳尚谊说,他揣着临考前画的一张素描匆匆走进考场,没想到从未接受过专业绘画训练的靳尚谊以甲等最末一名的素描成绩,被国立北平艺专绘画系录取。
走上油画之路
当时,北平艺专聚集了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国宝级画家。靳尚谊入学的第二年,国立北平艺专易名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就是著名画家徐悲鸿。
靳尚谊是当届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在大师云集的校园里,靳尚谊大口吮吸着艺术乳汁。当时这位默默无闻的少年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数十年之后,自己竟能像徐悲鸿一样,成为中国最高美术殿堂的掌门人。
“我至今还记得徐悲鸿院长在画室里对我们的习作进行指导和点评的情景。他经常到各个班里看素描,评判好坏。大家每画完一张画,素描课代表和老师就排出优良顺序。徐院长对排出来的结果进行评判调整,把他认为好的拿到前面,不好的放到后面。一天,我有一张素描被课代表排在前面,徐院长看后,把我排到了后面。”靳尚谊说,院长的这个小小举动让自己铭记在心。自那之后的几年时间,他画了上万张素描作品。正是这数以万计的习作,为他日后的油画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4年秋,一个名为《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的大型展览在北京展出。全国美术爱好者蜂拥而至,靳尚谊是其中一位。正是这次观展,让靳尚谊的绘画人生发生了改变。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欧洲的油画原作,很激动!这次展览让我记住了一位名叫马克西莫夫的画家。”靳尚谊说,“没想到马克西莫夫后来真成了我的老师。”
画展后的第二年,在文化部组织下,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在北京开课。经过层层选拔,19位被认为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画家进入这个训练班,而其中年纪最小的就是21岁的靳尚谊。
“马克西莫夫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的博学、才能和旺盛的创作热情让我折服。”靳尚谊说。正是这个油画训练班,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油画创作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改变了一批中国年轻画家的艺术道路。
巨匠是这样炼成的
1957年,为期两年的油画训练班结业,靳尚谊正式选择把油画作为自己的艺术方向。
“毕业后,我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坚持练习素描和油画写生。”靳尚谊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己和许多画家一样,不得不从事反映革命年代精神的创作。在这期间他画了一批多人物的历史画作,但始终觉得力不从心。
“我画出几张大场面的,感觉很吃力,解决不好领袖和群众的构图关系。直到画出《十二月会议》这幅作品,我才依稀看到创作希望。”靳尚谊说,这幅作品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到了转折关头,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就画面中毛主席作报告的动作,他画了很多姿态,最终确定为挥臂向前的手势,彰显了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的主题思想。
这幅作品的成功,深刻影响了靳尚谊的创作方向。虽然当时他还不清楚作为一个油画家今后的路将如何走下去,但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适合创作肖像画,而不是人物众多的历史题材画。
1962年,靳尚谊调入由中国美术界领军人物之一吴作人负责的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就在他隐约感觉自己要向人物肖像画的方向努力时,动荡的年代开始了。美院的老师和学生都被
迫放下画笔到农村劳动,靳尚谊却因为具有较好的肖像画基础而参与了大量伟人画像的创作。“‘文革’期间画毛主席不能用冷颜色,都得用暖颜色,红的、黄的、橘红、土红。所有的画都具有一个特点:红、光、亮。”靳尚谊说。
单一色调不断重复,终于让靳尚谊的眼睛发生了色彩失调。而视觉出现色彩偏差,对画家来说是致命的。为恢复自己的视觉,靳尚谊从1976年开始背起画架深入田间地头,从最基础开始,创作了大量农民、青年的写生肖像,逐步找回了丢失的色彩。而这一找就用了一千多个日夜。等他感觉到自己的审美色觉恢复正常时,已经是1979年了。
学习绘画整整30年之后,靳尚谊在改革开放春风吹起的第一年走出国门。“第一次看到大量的欧洲油画原作,我深感震撼!尤其是欧洲古典主义油画的魅力,让我无法抵挡。”靳尚谊说。
靳尚谊说,中国人画油画与欧洲人不同。他们的观察倾向于体积与空间的关系,而中国人的观察倾向于线和平面的关系。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习惯不一样造成的。于是,他就利用古典的形式进行大胆尝试,经过实践,画作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塔吉克新娘》这幅作品,就是他学习古典主义画风的佳作。虽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美术界各种先锋思潮和流派此起彼伏,但靳尚谊的这幅作品呈现出的则是一种厚重而沉静的古典美。在之后的多幅作品中,靳尚谊以扎实的绘画功底将西方古典写实油画的魅力呈现于中国人面前。
从1987年开始,靳尚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五任院长。此后十几年的岁月里,靳尚谊的名字与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有艺术评论家说,在绘画领域,靳尚谊一直是一个思考者、实践者和开拓者;高度的理性和充沛的感性汇集在他的画笔之下,呈现出一个个饱满的生命形象和多彩隽永的艺术境界。